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构建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包括“驰道”“直道”“五尺道”。史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寻不死之药未返却去了日本。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可达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汉武帝还派司马相如奉命出使西南夷,开通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印度、孟加拉等国的通道。隋唐时,驿道不仅遍布国内,还有通往日本、西域、南亚各国的国道7条。明朝贵州女土司奢香夫人修通了从云贵到四川的山路。政府修通雅州到乌斯藏的驿道,使西藏与内地的往来更加方便。清康熙帝增修了东北的驿道,瑷珲、雅克萨等地行旅可通过吉林、盛京直达京师。

----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宁《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国家必须把全国范围内所征收的田赋加以转输,把最重要的物资——粮食、运向作为统治中心的京师,漕运应运而生。唐代,裴耀卿出任江淮都转运使,采取沿岸置仓,节级取便的转般法,克服了直运“旷年长运”所带来的耗时长、效率低、运费损耗严重的弊端。继裴耀卿后的刘晏漕运改革,以雇佣劳动代替强制征发丁夫,有效提高了漕运效率。宋元开始使用商船运粮,海上航线的开辟使漕运方式更加多元化。明代,“河运”和“海运”思想的争辩成为漕运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主张海运论者意识到借助商业资本的力量可以消除漕运弊端。在运输漕粮的同时,明朝政府积极探讨田赋改征钱银的办法,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摘编自嵇建琴《中国古代漕运思想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漕运思想演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4-06-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古罗马天主教会与日耳曼民族统治阶级相结合,早期基督教会的教义已不能适应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实际情况,其中私有财产权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首先,就教会本身而言,进入中世纪以后不仅受到了新的统治阶级以及社会上层的青睐,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君主以及贵族馈赠。其次,公元10世纪商业的复兴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一元化的经济结构,随着商业贸易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有财产。

——摘编自刘微等《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了众多的现代民族国家,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诞生。导致西欧社会结构分化裂变与凤凰涅槃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而其自身结构的特点更是不容忽视的。西欧封建社会存在多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多重性特征,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正是这种多重性结构发展演变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查振华等《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多重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孕育出民族国家的有利条件。
2024-06-06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18世纪,许多英国大地主“革新的收益只是在圈地上很显眼”,很多的圈地者并不直接经营土地,而是将圈来的土地租给农场主,从而收取大幅上涨的租金。据统计,其租金涨幅达到了30%。材料表明,英国大地主开展圈地运动旨在(       
A.为农场提供更多劳动力B.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
C.推动农村资本主义发展D.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024-06-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在科举未废的年代,士绅凭借自己的功名与社会地位实际上掌握一方政事,从维护治安到裁决纠纷,从教化乡里到修桥补路。科举制度废除后,新兴阶层充斥着乡村社会,这些人既没有传统士绅的文化背景,也没有传统士绅的责任担当。这一变化说明清末(       
A.基层治理的传统被破坏B.奠定城乡二元体制基础
C.科举制的废除不合时宜D.新政有力推动社会转型
2024-06-0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1955年7月,我国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规定发现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应立即报告,在城市不超过12小时,在农村不超过次日,同时应立即向卫生防疫机构作传染病报告。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卫生防疫的规范化B.城市卫生状况恶劣
C.现代医疗体系建立D.疫病防治技术提高
2024-06-0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许多早期的观察者曾经对美洲原住民的生活予以浪漫化夸张,认为他们生活在平等、友爱的黄金时代,没有私有财产观念。后来,考古学家在美国东南部一些印第安人墓葬遗址中发现,早在3000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分层的社会,存在着贫富差距。这表明(       
A.研究立场决定研究结果B.考古实物史料真实可信
C.历史认识不断更新发展D.历史研究无法客观真实
2024-06-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汉代在云南部分地区设立相对于“内郡”而言的边郡,其郡县两级官员任命实行土流并行,土官主民事,流官主军事。此举旨在(       
A.尊重地区习俗差异B.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D.传播中原先进文化
8 .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查找印欧人向印度地区迁徙的史料时,发现《梨俱吠陀》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使万物变化无常,他使达萨瓦尔那屈服、消灭;他像赢得赌金的赌徒,拿走敌人的财产。噢,人们,他是因陀罗!”这段话(     
A.体现了作者对印欧人的谴责B.反映了不同地区间文化的冲突
C.批判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D.映射出人类迁徙对文化的影响
9 . 17—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不少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除《饮茶皇后》之外,还有《绿茶女神》《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中国茶》等著名的咏茶诗以及《序中之茶》《一滴茶》《双重买卖人》等戏曲。这反映了(     
A.商业革命扩大茶叶的贸易范围B.饮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尚标志
C.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普遍认同D.茶文化丰富了英国的文学艺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经济发展便已有了区域性的萌芽。地处温湿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文化;地处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是以水稻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东北北部、蒙古、新疆等地,经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因自然条件良好,所以开发得较早,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游牧民族处在沙漠草原地带,传统的生产方式又使他们不太从事种植业生产,因而对农业民族的依赖性很大;同时,内地人民也需要肉食和皮毛,必须仰仗于牧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夫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

——摘编自赵庆伟《我国古代民族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与互补》

材料二   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一直战乱频繁。期间有中原汉族的自相残杀,更有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如五胡内迁、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把整个北方搅的鸡犬不宁。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战乱很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促使大量中原人口被迫或自愿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南方开发少,水资源丰富,相对于较冷的北方,南方气温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业的长足发展为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袁振宇《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西汉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至唐朝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