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自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   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材料三   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

——《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
(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2 .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A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
B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謇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谊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福斯特·杜勒斯(1954年美国国务卿)拒鲍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编自《尼克松传》


(1)在材料一中A、B处分别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指出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美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2016-11-18更新 | 1047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周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材料一   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不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成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受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道路和忽略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作用的影响,城市居民没有选择住宅的自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城市居民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主要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尽管在单位居住空间内部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级别”痕迹,但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尺度上,只能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式。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的中产阶级大规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賀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枃设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二战后的美国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概括描述了当时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B.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
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19-04-27更新 | 147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影响下,美国与苏联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据沈志华《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推行"联合政府"政策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推行的"联合政府"政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反对程颐、朱熹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认为“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在为学方面,他主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总之,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摘编自钱穆《阳明学述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思想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018-06-09更新 | 4311次组卷 | 37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反战和平思想源远流长。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它最早出现在基督教教义之中,“荣耀归于上帝,和平属于世人。”战争没有正义与不正义的区分,一切战争都应该遭到反对和否弃。20世纪40年代末,受到人们对二战的痛苦记忆以及对和平的深切渴望的直接影响,召开世界和平大会,开展和平签名运动,发布和平宣言等来进行反战运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越南战争,美国对越南的步步卷入和不断升级,人员伤亡数字的持续上升,以及民众对越南战争正义性的怀疑,引起了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的强烈不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反核和平运动在西欧各国蓬勃展开。但是由于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刚性特征以及民主政治过程的内生属性,其实际效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就决定了这场以反战和平运动为斗争主体的和平的革命仅仅是一场作用有限的革命,它难以将永久实现世界和平的终极目标推向深入。

——摘编自刘宏松《当代反战和平运动浅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的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潮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反战运动不能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