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01 道试题
1 . 启蒙运动后期,“乐社”成为市民阶层进行主要音乐活动的地方,这种组织不断吸引民众进而开始出售门票,形成“音乐会”,成为独立于教堂之外,不被政府应用为典礼性场合的地方。据此可知
A.传统音乐无法取得民众认可B.音乐受众群体逐步扩大
C.音乐创作人文主义气氛浓郁D.贵族与平民间趋于平等
2 . 马克思基于对英国大工业发展及无产阶级力量的肯定,认为在英国“实行普选权的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但是英国工人提出的对普选权的要求以及使普选权不致成为空想的那些条件,都遭到议会的否决。这充分说明(     
A.欧洲工人运动失败的必然性B.议会斗争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C.英国革命具有渐进性的特征D.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待完善
3 . 下表为不同时期东非沿海坦桑尼亚出土的中国瓷器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时期出土瓷器状况
13世纪后半叶到14世纪初期形成一个高潮
15-16世纪又有一个大发展
17世纪后半叶以后出土瓷器数量急剧减少
A.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B.郑和下西洋的文化影响
C.非洲制瓷业发展演变历程D.印度洋贸易的发展情况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当前,在西亚经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在距今10500-9500年间。

史料二:印度2000多年前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Modak的食物记载。这种面食形状类似中国人吃的有馅包子,面皮是小麦粉或者大米粉制作。

史料三:在古埃及的石刻中,有栽培小麦的记载;西方考古学家在古埃及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小麦。

材料二:距今一万多年前,西亚地区的人们开始野生植物的驯化和种植,颗粒硕大的野生麦就这样出现。

距今六千年以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食用着已经有相当种植规模的小麦。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种子被带到了古埃及。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从印度不远万里率先踏足了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的小麦种植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前4000年左右,小麦开始传入欧洲。

自11世纪起,除了北欧国家,欧洲各国都开始广泛种植小麦。

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

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

至今,小麦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以上材料改编自严武《小麦:改变世界的一粒作物的起源发展与人文传诵》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小麦种植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治理机制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三治结合”的政策措施.即“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这些政策意在(     
A.扩大乡村基层自治权力B.转移农村剩余劳力
C.增强广大村民法律意识D.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6 . “人类的历史,是和病毒抗争的历史”。古今中外,各个时期都有跟疾病抗争的人,小明同学整理了以下史料,其中正确的有(     
①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并首次记载了天花和治疗药方
②明朝中期吴有性提出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
③希腊化时代的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进行基础研究
④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
A.1个B.2个C.3个D.4个
2023-10-09更新 | 250次组卷 | 5卷引用:选必2 第六单元测试卷 A卷
7 . 据《高丽史·百官志》记载:“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官有常守,位有定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由此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     
A.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B.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
C.结束了制度混乱局面D.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晋国赵氏对亩制进行了改革,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制取代了周代的百步为亩。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采用的就是这种新亩制,并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 百亩给一夫”。由此可知(     
A.当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B.采用大亩制适应时代变革
C.商鞅侧重培养地主阶层D.秦国农业生产力高于别国
9 . 1896年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推广学校折》。他认为“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与西人交涉,而不能尽知其情伪,此见弱之道也。欲求知彼,首在译书。”李端棻的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A.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B.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C.中西文化冲突的加剧D.西学东渐进入新阶段
2023-09-28更新 | 128次组卷 | 5卷引用:第四单元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10 .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A.扩大了对外交往范围B.注重规范朝贡贸易
C.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D.商品交易程序严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