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公元前423年,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在《请愿的妇女》中写道:民众不顾战士的安危,过于自由地投票决议战争,这种伯利克里式的雄心给雅典民众带来了潜在的危害。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政治体制严重倒退B.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权力制衡机制丧失D.民主政治濒临崩溃
2024-02-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洋行在中国的增多,许多华商对外国股票的认购也渐趋踊跃,甚至有的洋行因“买股份之人多为华商”,乃至该行虽为外国公司,“亦只有此名而已”。这反映出当时(     
A.国内投资环境亟须改善B.民族工业发展步履艰难
C.中外合资经营优势明显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从1935年11月26日到1937年6月25日,毛泽东写下上百封亲笔书信,相关书写活动在1936年西安事变前形成了一波高峰,对象涉及国民党阵营高官和各界社会贤达。毛泽东此举旨在(     
A.确保长征胜利B.扩大反蒋阵线C.促成团结抗战D.孤立顽固势力
4 . 1898年,直隶各地义和团运动兴起。直隶省府向有关州县调派军队进行震慑,劝谕义和团解散。各地方官对义和团的弹压审慎而有限,有少数地方官暗中对义和团采取庇护态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社会性质的变化B.中央权力的下移C.民族危机的加深D.八国联军的侵略
5 . 孝文帝统治时期积极“去故存新”,如:迁都洛阳,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讲汉语、穿汉服,“欲令魏朝齐美于殷周”。有学者指出:尽管我们不能把北魏乱亡完全归咎于孝文帝的改制,但他付出了将本民族消融于汉族的代价,却加速了鲜卑贵族的腐化。材料旨在强调孝文帝改革(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D.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6 . 2014年10月,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QE”),即不再增发美元,反而在国际市场上回收美元。下图是美国退出“QE”的影响示意图。由此可见(     
A.金融国际化给世界经济运行带来风险B.布雷顿森林体系遭遇严重的挫折
C.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被削弱D.国际金融变革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
7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希(1883—1958),浙江吴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林业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早在民国时期,梁希就组织参加浙江林业考察,足迹遍及浙江五个地区。他从普通技师到大学教授,再到新中国林业部部长,终生致力于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事业。梁希先后执教三所大学,编写《林产制造化学》和《木材学》等教材,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林学家、造林专家。梁希积极宣传国外最新的林业研究成果,大力宣传林业的生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作为林化专家,梁希建立了中国的林产制造化学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的林产化学学科。

——摘编自刘文亮《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梁希对近现代中国林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希作出贡献的原因。
8 .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中体西用”的失败
C.海防建设的迫切性D.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朝廷要诗赋而专考经义;熙宁八年(1075年),由王安石主持编操的《三经新义》颁行全国,为士子应考所必读,但经义取代诗赋只是过渡阶段,王安石设想的最终目的是要取消科举考试,通过学校升贡来选拔人才。王安石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道德”的高度,“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王安石认为以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只会诵读章句、吟诗作赋。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所急需的是能够经世致用的人才,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逐渐设立。王安石希望士子们结合现实,探究其中的经邦济世之道,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摘编自那《王安石的科举改革与北宋古文运动关系疏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目的及其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安石科举改革进行整体评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乡里组织不是一级政权单位,它没有政权赋予的立法权、司法权及法定的执法权,也没有组织体制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但却在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居于主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古代中国乡村社会中,乡绅拥有基层社会赋予的“天然”权威,乡绅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抗衡地方官吏的资本,当朝廷过分干预乡村事务时,他们往往会作为民众的代表与官府抗衡。

——摘编自薛冰、岳成浩《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成功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政治动页。1950年12月,政务院通过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以规范乡村治理秩序;1951年4月,政务院要求“已完成土改的地区,应酌情缩小区、乡行政范困,以便利人民管理政权,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了给民众的政治、生产、生活作出全面的指导,党和政府分门别类组建各种工作队、工作组深入基层社会,无论是党群、民政、财贸还是教育、政法等系统,回家都对干部队伍进行了全面的培养与组建。

——摘编自杨娜《1949—1956:中国乡村社会政治权利结构的变迁》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取行巨大成就。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普遍完成了六届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实践正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参选率在有的地方高达90%。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逐渐探索出“海选”“两票制”“无候选人选举”“组合竞选”等村委会选举模式、中国85%的农村已经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真正实现了民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摘编自王久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推进基层自治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自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中国古代政府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推动农村基层自治方面的做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