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20世纪以来,先进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孙中山贡献给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他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向西方寻求真理,并力图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华文明的蜕变、改造提出纲领性设想,推动了辛亥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突破学习西方仅仅局限于欧美资本主义文化的框框,毅然转向更为生机蓬勃的苏俄文化,“以俄为师”,以期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更高远的理想。

——摘编自冯天瑜,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谁要是敢于违反这个方向,他就一定达不到目的,他就自己要碰破头的。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的中国应该建立和必然要建立的内部经济关系。这样的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1月)

材料三   某同学在学习习近平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话时做了如下摘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肩上”我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头革命先驱区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109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孙中山贡献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什么?这一“文化财富”形成过程有什么重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所说的“内部经济关系”指什么?这一经济关系和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之间有什么联系?
(3)依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提倡发扬辛亥革命先驱伟大精神的主要目的。

2 . 材料一


   

材料二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节选自20199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1)某班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进行研学实践活动。请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相关史实,选择材料一中的一个纪念馆作为研学实践的目的地并作简要介绍。(明确指出纪念馆名称,介绍内容包括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的时代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在实施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如对不同民族地区(包括汉族聚居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不同民族地区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清朝统治者有着较为成熟的民族政策观念,对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如对蒙古诸部与对汉族实行不同政策,对西藏与对新疆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等;对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也实行了不同政策,如对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实行不同的政策;在不同民族“各得其治”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统一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清朝政府陆续制定和增修《理藩院(部)则例》《回疆则例蒙古律例》西藏通制》等,确认了有关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职官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宗教制度、经济贸易制度等。这使清朝官员在管理民族事务方面有章可循,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法可依。

——摘编自余梓东《浅谈清代民族政策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探索实践长达百年之久,可谓是实践经验丰富。丰富的民族政策实践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华民族话语权。如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向全国发出了抗战宣言,向全国同胞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并号召“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499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更是专辟一章来阐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明确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的总基调。民族政策实践的一大优势,还在于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实践中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会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白利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政策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原因。
4 .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也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50年时,整个旧大陆网络囊括了世界上大约3/4的人口。其西部边疆濒临大西洋,北部深入俄罗斯,东部边疆则位于太平洋边上。数以千计的商路将这个网络连接在一起,其中两条巨大的主干道最为突出。一条涵盖亚洲,从中国北部到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区,另一条主干线是海路。到15世纪,旧大陆网络体系的东、西两端迅速增密和强化。稍后,世界新出现另外两个相对较小的网络(大西洋贸易网和太平洋贸易网),或者说,一个可能已经存在,而另一个正在编织之中。其中,最年轻的是太平洋网络。

——编自(美)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材料二   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合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全球公共卫生亟待加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前途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

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一个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抗将把人类引入死胡同。

——摘自《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2021年1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旧大陆网络”内“两条巨大的主干道”。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结合所学概述当时世界海路贸易出现的新态势。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以“市场”为视角说明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写出从中“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组织方式及“蒸汽和机器”催生的两样新交通工具。
(3)当下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一些国家却出现了所谓的“逆全球化”现象,结合所学,请加以举例说明。阅读材料三,归纳习近平“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特别致辞的核心内涵,并指出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
2022-09-04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黄河下游堤防失修,决口频繁。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遍历河干,广咨博询,求贤才之硕画,访谙练之老成”。他主张从全局出发,将黄河、淮河、运河三者进行综合治理,并指出:“用水刷沙,虽为治河不易之策,然河身淤土有新旧之不同……五年以前之久淤……冲刷甚难,故必须设法疏浚也。”主要措施是坚筑堤防、蓄清刷浑、河运分离。由于治河经费紧缺,靳辅预支数个省份康熙二十年正税的十分之一、并允诺“以淮扬水涸之后溜出田地的屯田收入及商船货物缴纳的商税补还”。经治理,黄河安澜十余年,之后又连年决溢。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材料二   清末民初以来,原有黄河治理体系逐渐解体,黄河水患频发。1913年,濮阳双合岭决口,当时北京政府着力进攻南方革命力量,无暇顾及,导致灾情不断扩大,拖延两年才完全堵复。1921年,《大公报》报道:“黄河上下游近来迭次决口,被水区域益形扩大,加以款项支绌,河工经费不能尽力筹拔,因之河防设施多有未周。”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李仪祉提出了黄河治本思想,强调黄河治理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与航运、水电、灌溉兼顾,还认识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黄河治理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治河策略。但由于主管机关职权不定,治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摘编自苏全有等《民国时期黄河治理成效不佳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考察黄河并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99年,江泽民强调黄河治理开发应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19年,习近平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发步入新征途。

——摘编自邓生菊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及其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靳辅治理黄河的特点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黄河治理成效不佳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黄河治理中得到的启示。
2024-04-10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道之行,天下 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绵延而传承至今。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文明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3-2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021年1月,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号召:“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二者共同反映出中国(     
A.具有大国的责任与担当B.试图主导世界秩序
C.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李大钊发表文章抨击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并全面阐释了“新亚细亚主义”,构思了实现民族解放与自决,建立“亚洲联邦”,进而建立“世界联邦”以期实现“世界大同”的三部曲。他强调民族解放与自决原则、国家间平等与合作原则、弱小民族实现大联合原则,以及公理人道与开放包容原则等。李大钊从个人、国家、国际关系和全人类等四个维度,触及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宏大课题,具有鲜明的超前意识,展现了一代思想家的眼光与风貌。

——摘编自杜品《从“亚洲联邦”到“人类一体”:李大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先期探索》

材料二   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同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旗帜和方向。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起伏不定的复杂疫情,习近平首次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主张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疫情防控、诊疗方案、疫苗开发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和交流,守望相助,携手抗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谱写又一生动篇章。

——摘编自胡凌艳《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提出“亚洲联邦”思想的原因和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3-12-05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全球霸权的最大障碍;(冷战后期)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材料二:

图1

图2

图片说明:2021年8月30日美国正式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的任务。图一所示,长达20年的战争,美国在阿富汗留下的仅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图二是美军撤离阿富汗过程中震惊全世界的一幕:2021年8月16日,为了逃离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大批民众追逐、攀爬正在跑道上滑行的美国军机。

材料三: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直至今天还在继续……(关于这场战争)一些清醒的战略界人士认为,美西方延续冷战思维的北约东扩,是引爆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罪魁祸首(引自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6日08版)。……事实上早在1997年,美国前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曾警告北约,继续东扩将是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引自环球时报-环球网2022年3月8日报道)(注:材料三中的“北约”是指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国家纳入该组织。这是后冷战时期美、西战略转变的重要举措。)

材料四: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古代文明的扩展方式有哪些?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又有哪些?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并举例说明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与古代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赞成或反对哪一种文明扩展方式?请说出你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区借助较早解放以及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占有突出的经济地位。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地区不仅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以资源开发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并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全国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后的东北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其经济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对减缓。1978年至2017年,东北三省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1%,而同期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5%。到2017年,东北经济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降到6.7%,这表明东北地区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摘编自乔榛、路兴隆《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的组织路线。

—摘编自段炼《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东北振兴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逐渐失去发展优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现东北振兴的历史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