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示,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知识,有助于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结构。下面是王明同学依据初中教材而绘制的我国古代部分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材料一中的示意图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一是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018-10-2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2年,徐蓝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论述,将15世纪末16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合为一体。全书以近代早期的世界全貌为开篇,然后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西方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五个方面为纬线,进行整体论述,注重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长时段地勾勒人类历史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走向多极化、走向进步的过程。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序言


根据材料中书籍的编写思路,选取其中一或两条线索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战争和大规模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边区政府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通过修梯田、坝堰地等来保持水土,并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1941年1月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规定了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筹设实验林场及苗圃,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摘编自李芳《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19-03-0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的近代是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英美等国不断崛起,强制打开中国的大门,带给中国社会从未有过的冲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四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均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1)材料一、二依据不同史观建构的中国近代史线索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其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2018-09-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5 . 在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藏有一幅明初(1389年)绘制的绢绘本巨型世界地图,题为《大明混一图》,其地理覆盖范围包括亚、欧、非三大陆。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绘出了非洲大陆的形状。据此推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西交通扩展为此地图的绘制奠定基础
B.郑和的远航为此地图的绘制提供了线索
C.当时中国地理知识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
D.当时中国海外贸易范围已覆盖欧亚非地区
2019-02-23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上则供亿赋税,下则存活妻子,营生又(取)给,更绝他门

——(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

材料二 清人衷干说:“清初(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晋商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俄、英等国

——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有精美的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在凯瑟琳王后的引导下,饮茶很快成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平均每磅维持在16先令左右。18世纪中期时,每磅茶叶的价格为4~5先令。之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大宗消费品

——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材料四 英国为了换回国内急需的(中国)茶叶,一方面想方设法从美洲弄到白银,另一方面又庆幸在印度找到了引起中国人购买欲望的鸦片。于是,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过去我们谈论对中国有决定性意义的鸦片战争,相对集中于鸦片之于中国的影响,忽视了更关键的茶叶之于英国的重要性。那场战争,以及中国被动地进入全球化,茶,才是更隐匿的线索。

——李鸿谷《中国茶的全球化演进》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当地居民“多事茶园”的因素。
(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清初晋商茶业经营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饮茶群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总结中英茶叶贸易对19世纪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茶叶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7 . 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它不仅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屈辱与沉沦,也见证近代中国人民的奋起与抗争。1949年4月,南京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也迎来了它的新生。

请你以“屈辱”、“抗争”、“新生”三个主题为线索,分别说明在近代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最少写五个历史事件,包括时间、简要情况)

(1)屈辱与沉沦:

(2)奋起与抗争:

(3)解放与新生:

2018-10-2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靡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体上看,我国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度变迁基本同步,每当土地制度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环境保护法制也会发生重要的转变。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度一样,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古至春秋时期是原始土地国有制时期,西周作为原始土地国有制发展的顶峰,其环境保护法制也同样十分完备。第二个阶段,从战国到唐代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时期。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有制时期。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的“虞部”在元代时被取消。第三阶段,从北宋至清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并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金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环保措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9-04-25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省级联考】新疆自治区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毕业诊断及模拟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表


朝代土地制度生态环保职官设置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形式全盛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万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职官行政级别
西周土地原始国有制大司徒为首的环境职官体系法、令1000良好
封建土地国有制虞部(生态环保职能完备)较低令、农书5200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明清封建土地私有制(私田占主体地位)虞部(生态环保职能被取消)较低农书明6100清41000西部地区环境开始恶化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战争和大规模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边区政府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通过修梯田、坝堰地等来保持水土,并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1941年1月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规定了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筹设实验林场及苗圃,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摘编自李芳《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