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不同时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概括,反映着当代学人对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往,很多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现代化理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国外引进的。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就中国近代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①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包括民族独立;②经济现代化;③社会生活现代化。


请回答:
(1)如果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至少列出两件)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五四运动和抗战胜利应该是中华民国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事件,试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进行评价。
2019-01-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份名校联考模拟卷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
(1)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
(2)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基于何种立场或史观?
(3)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2019-10-2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6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等级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4 .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A.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B.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2019-01-04更新 | 361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
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
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
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届总理,他虽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他却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李光耀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新加坡的发展,一是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三是1961年出台“1961—1964年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宣布将“动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掌握的资源”以支持经济发展,但又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将来工业化的很多部分要靠国内外的私人企业”,它实际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东亚模式”的基本原则,结果,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达到了8.8%和8.5%。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光耀治国措施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2年,徐蓝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论述,将15世纪末16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合为一体。全书以近代早期的世界全貌为开篇,然后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西方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五个方面为纬线,进行整体论述,注重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长时段地勾勒人类历史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走向多极化、走向进步的过程。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序言


根据材料中书籍的编写思路,选取其中一或两条线索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8 . 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是应对高考历史考题的必需准备。历史时空的知识体系建构,不仅仅是同一时空下历史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关联知识、概括提炼时代特征、发现历史线索或发展规律。据此,以18、19世纪中外历史时空为例,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1)列举18、19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史实(事件、现象等)。要求:外国6个,中国6个。
(2)在前面所列历史史实中,选出有关联的3到4个历史史实,并说明其相互关系。

示例: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扩张,世界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注:照抄示例不得分)


(3)据所列史实,分别概括指出18、19世纪时期中外历史的时代特征。
2019-08-1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8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原始国有制形式,强调国家对于土地与人口的责任。环境保护必然被纳入国家主导的法治体系中。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从属于工部系统的“虞部”还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但在元代时,“虞部”被取消。明朝恢复“虞部”,改称“虞衡”,它成为供应国家日常器用及军需物资的部门。明清时期,中国西部环境严重恶化.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西方现代环境法学理论在发展观上的变化是,放弃先发展、再污染、最后治理的发展策略,逐步提出边发展、边治理的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直到现在提出科学发展的策略。在西方的环境保护中,在工业革命后,英国制定了《碱业法》,美国制定了《煤烟法》;二战后,美国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加拿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希腊宪法第24条、葡萄牙宪法第66条都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各国国内环境法体系都注重与ISOl4000环境体系(以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为目的的框架文件)相配套。

——摘编自苏昌强、阮妙鸿《西方各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现代环境保护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战争和大规模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边区政府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通过修梯田、坝堰地等来保持水土,并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1941年1月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规定了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筹设实验林场及苗圃,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摘编自李芳《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19-03-0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