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74 道试题
1 . 在中国古都学界,有资格被认定为“大古都”的城市必须是我国历史上正统或主流王朝或政权的都城,且建都时间不能太短。同时,失去都城地位后仍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持续发展,至今保有较大规模的都城遗址或者标志性文化遗产。下图为“中国大古都城址面积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大古都城址面积总体呈现扩大趋势
B.都城规模扩大的第一个高峰期是秦汉时期
C.定都关中和北京的王朝多呈拓展态势
D.以黄河为轴线东西向移动是前期大古都迁移的大致方向
2024-06-05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中世纪的西欧土地往往凝聚着封君与封臣多层次的权利和义务,封君对土地的支配权受到封臣的制约,封臣对土地的支配权受到封君的制约,这致使土地买卖、转让受到严重限制。上述状况(       
A.推动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B.维持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
C.导致封建庄园经济不断发展壮大D.有利于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由于世界经济大恐慌的爆发,中国进入了经济萧条时期,随即美国的购银政策更进一步造成了金融恐慌,国民政府对外求援,但因英、美、日三国的冲突而受阻。白银出口征税与改组中国、交通二行又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情形日益恶化,面临财政危机的国民政府,最后不得不实施改革,关于这一时期的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B.铸造银元以之为法定货币
C.国民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D.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
4 . 据史书记载,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黎贯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二百五十馀万。……请核祖宗赋额及经费多寡之数,一一区画,则知赋入有限,而浮费不容不节矣。”于是户部议:“令天下官吏考满迁秩,必严核任内租税,徵解足数,方许给由交代……。”帝纳之。由此可知(     
A.明朝对外地官员的考察转移至户部B.考满的对象是外地官员
C.自然灾害使明朝赋税收入大大减少D.明初赋税征收米麦实物
2024-06-0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5 . 对于统治一个在语言上或文化上几乎毫无共同性的巨大领土而言,建立基础组织和纪律是必要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认识到,他不再仅仅是一位马其顿国王,只有学习像波斯那样的统治模式才适合他的巨大帝国。为此,亚历山大(     
A.有意戴上传统的法老王冠B.使波斯人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
C.推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D.推动西亚、北非文明首次统一
2024-06-02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古波斯文献记载,   “马都克(两河流域守护神)命令居鲁士(波斯帝国君主)前往巴比伦,让他走在通往巴比伦的路上。马都克就如他的朋友那样,伴随在他身边”,“没有战争,没有争斗,马都克让他进入自己的城市巴比伦……马都克把巴比伦交给居鲁士大帝”。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出波斯帝国(       
A.对希腊化文化采取包容态度B.承袭了西亚的君主专制制度
C.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并立局面D.因袭征服区文化以维系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从中西方史学史来看,历史学家在历史解释中应用了大量从哲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等其他学科或领域借鉴而来的理论方法,以致在当代史学发展中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潮流和不同理论立场的史学流派。其中比较突出的除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外,还有体现应用现代化与全球化理论的全球史,应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理论方法的环境史,深受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理论影响的新文化史,受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所驱动的女性史(妇女史)和性别史研究,等等。这段话旨在说明(       
A.历史解释必须借助多元史观的认识工具
B.历史理解呈现出由古及今的历史认识途径
C.近现代的知识与思想深刻影响历史解释
D.史学需要从零碎的史实中发现整体的意义
2024-06-0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梁启超指出“所谓‘首出的人格者’,表面上虽若一切史迹纯为彼一人或数人活动之结果,然不能谓无多数 人的意识在其背后。实则此一人或数人之个性,渐次侵入或镌入于全社会而易其形与质。社会多数人或为 积极的同感,或为消极的盲从,而个人之特性,寖假遂变为当时此地之民众特性——亦得名之曰集团性或时代性。非有集团性或时代性之根抵而能表现出一史迹,末之前闻。”这段话旨在(     
A.阐明英雄人物的一切创造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
B.强调英雄人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C.突出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要比一般个人要大
D.揭示人人皆可创造历史,都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2024-06-0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读下图,其主题应是(       

A.“三线建设”B.“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C.“西部大开发”D.“抗战时期工业内迁”
2024-05-30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代相比,清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出现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交往范围扩展到欧洲诸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则正在逐渐削弱。清朝统治者对这一变化的认识十分模糊,仍然长期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从而使自己在对外交往中日益被动。不过,由于“康乾盛世”国力强大,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侵略行为都进行了坚决反击,维护了国家版图的完整。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尤其是与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和越南(安南)的关系,显然影响了毛泽东和他的同僚。1950年,当他们自己刚刚建立起政府之时,就毫不犹豫地派出了一百万志愿军援助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他们坚定地站在北越的一边,而在后来北越对越南和美国人的战争中,他们向北越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在对外方面,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打成了平局,在日内瓦和万隆会议上扮演了大国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初期对外关系呈现的特点,并简述“康乾盛世”时期“统治者对外国的侵略行为……维护了国家版图的完整”的相关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背景,并说明中国在这两次会议上“扮演了大国角色”的突出表现。
2024-05-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