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还未结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总统罗斯福酝酿战后国际经济合作。1944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国民政府任命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为全权代表,率团出席会议。代表团举行“七七事变”纪念活动,胡适和孔祥熙发表演说,申述中国对抗战的贡献和推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多国代表参加活动并深受触动。

材料二   1943年美方曾表示,国际货币基金总额为80亿美元,中国份额大致为5-6亿美元,居第四位。会议中,英、苏强烈要求增加本国份额,美国为避免意外,把总额增至88亿美元。中国代表认为,既然总额增加,中国份额不应少于6亿美元。但美国仍然把中国的份额定为5亿美元,但保证排第四位。孔祥熙表示如果不肯增加中国份额,中国代表将声明不能接受。此后美方妥协,将中国份额增至5.5亿美元。但中国代表仍认为,美方没有履行承诺,决定在公告中声明异议。包括中国在内的近十个国家对结果持保留意见。英、美建议撤销保留意见,以体现合作精神。在此情况下,孔祥熙第一个表示中国愿意收回保留条件,以推动国际合作。其他国家的态度也随之转变,协定在全体代表的掌声中获得通过。

--摘编自金中夏《翻阅尘封的档案--纪念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中国代表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概括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股金份额成为会议焦点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与世界两方面,简述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国代表团的作用。
2021-05-11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以下是为纪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而发行的“纪”字头邮票,以下关于该条约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苏结盟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为中国的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石
③表明中国在两极格局下“一边倒”向了苏联
④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2021年4月24日上午,在北京首钢园,“乒乓外交”中方亲历者梁戈亮与1971年访华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朱迪·霍夫罗斯特通过虚拟技术隔空打起了乒乓球,这场跨越太平洋、创新不失温馨的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活动,把人们瞬间带回到历史的岁月里。1971年的中美“乒乓外交”
A.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B.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C.开启了中美政府间的交流对话D.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2022-04-13更新 | 348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届高三4月模拟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毛泽东曾为纪念某位新文化运动主将而题诗一首:“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下列选项与该位新文化运动主将有关(     
A.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B.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C.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
D.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2021-08-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徐福东渡”的故事流传久远。慈溪的达蓬山,相传便是徐福东渡的始发港,“达蓬”,意即由此出发,便可到达仙山蓬莱。宝庆《四明志》便记载,达蓬山在慈溪县东北三十五里,其山名由来,即:“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山,故号达蓬。”唐代时,在此修建了纪念徐福东渡的“秦渡庵”。秦渡庵旁边还有摩崖石刻造像,研究者指出,这一摩崖造像便是徐福东渡后,当地人民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而作的。由此可知
A.这些历史遗迹遗存能充分证明慈溪达蓬山就是徐福东渡的始发港
B.只有考古发现才能证明达蓬山是否是徐福东渡的始发港
C.“徐福东渡”年代久远,历史真相已经无法还原
D.传说也是一种史料,但是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佐证。
2021-12-1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波兰《共和国报》推出“奥斯维辛死难者80周年”纪念报道,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提醒人们永远铭记历史,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下图中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 . 迁移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希腊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和移民史。移居海外的古希腊人出于防卫的需要,通常是筑城而居形成“polis”。在此过程中,polis不断分裂扩张,第一代殖民城市成为母邦,以其为基础,再形成无数子邦。对古希腊人来说,polis不仅是一个生活共同体,而且也是实现人类自我完美的道德共同体。

——摘编自吾淳《古希腊文明“突破”的初始因素及主要方向》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三个多世纪,移民新大陆的欧洲人还不到300万人,从拿破仑战争到大萧条,大约有3200万欧洲人来到美国。近代早期,到达新大陆的非洲黑奴数量比欧洲移民的总数多了三倍,后者中有一半以上也是受某种形式的逼迫:军事征召、契约奴、罪犯。就移民运动本身而言,其进程更像是贸易而不是移民。……不过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奴隶贸易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来自亚洲的移民虽然给人以苦力形象,但也大都是自由移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持续性的人口大爆炸首先发生在欧洲,财富的高增长和分布的不均衡对历史上第一次远距离人口大迁移提供了持续的刺激。

——摘编自【美】摩亚《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的移民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三   “德国政府过分强调军国主义精神,这与我(指爱因斯坦)是格格不入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是如此。(1895年)在我的请求下,父亲采取措施,使我放弃了德国国籍。”

——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只要我(指爱因斯坦)还能有所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里所实行的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

——1933年《不回德国的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polis”的含义,并列举“polis”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叶以后美洲移民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爱因斯坦是一位世界公民,他于1895年、1933年两度放弃德国国籍。依据材料三,概括爱因斯坦两次离开德国的相同原因,并列举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两个史实说明爱因斯坦作为一位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021-09-18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9月基础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兴诗先生曾说:“只有用脚步去丈量过土地,才是真正了解它的深意。”观察如图,标识地点与事件相符的是:

①地是中俄缔结条约收复的伊犁
②地是明朝长城的西起点嘉峪关
③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地
④地有纪念长征结束的“会师楼”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1-05-12更新 | 242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