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24 道试题
1 .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     
A.正确分析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B.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
C.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
昨日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     
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
3 . 随着明代赋役制度改革的推进,江西等地的大量百姓为征求所迫而沦为流民。面对这一问题,巡抚南赣的王阳明一方面大力提倡“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经济伦理,另一方面招抚流民,使其落籍定居。王阳明的思想与实践(     
A.为人的独立发展寻找出路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使封建统治秩序得以重建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
4 . 宋代商业发达,饮食种类丰富,然而文人往往喜欢追求简约朴素的饮食方式,佘安行以莼菜寄托自身归隐淡薄的性情,杨万里喜食不加烹饪、不配调料的萝卜和野菜根以表达自身的淡定自足。这些文人的生活态度体现出宋代(     
A.新儒学影响日常饮食风俗B.文化雅俗兼存的社会风尚
C.士大夫对社会风气的抨击D.繁荣背后的国家财政危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公提出并阐发了“天下之中”的概念,建构了我国古代第一个成熟的建都理论。该理论由一系列空间概念构成,周之“天下”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政治统治区域,周公以“天下”为空间视域来确定都城,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从而确定统治中心。但“天下之中”并非由单一的地理位置因素来决定,《周礼·司徒》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按照这一要求成为“天下之中”的地方要具备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方面的最优越的条件,在地理上具有3 个连锁的递进特征:阴阳和中、百物阜安、适建王都,如此“天下之中”就突破了单纯的地理中心意义。

——摘编自李久昌《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研究》

材料二   刘秀称帝后很快定都洛阳,此时其根据地在河北,而长安还在更始帝手中。统一天下后,光武帝一再亲幸长安,并下令“复置函谷关都尉,修西京宫室”,造成“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的恐惧和震动。 西汉凭借关中制御关东一事,对于关东豪族来说则是“殷鉴不远”的深刻教训。但是最终朝廷迁都关中的愿望并未实现,在经历了与豪族利益、力量博弈的度田事件之后,朝廷对事关豪族利益之事采取谨慎态度。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儒生们则站在实行王道政治的立场上,从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出发,坚持都洛,他们以国家的兴亡成败“在德不在险”为由,驳斥了迁都长安的见解。加上光武帝本身的儒学文化背景,这使朝廷在迁都问题上不能自坚其志。

--摘编自梁万斌《从长安到洛阳:汉代的关中本位政治地理》

材料三   两宋都城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政治中心开始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南北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命运沿南北轴向摆动,运河成为都城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到了明朝,两京制度把政治、经济、军事三个中心或重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明朝的统治力量得到最佳配置。正如丘濬所说:“文皇帝(朱棣)迁都金台(北京),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富,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国家行政中心移到北京之后,南京并没有回到历史上的“陪都”的地位,只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并不发挥实际的作用。但是南京拥有历史上空前的作为一个陪都的重要政治和行政功能,即使在1421 年之后也是如此。

——摘编自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汉未能定都长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运河时代”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
6 . 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显示: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这(     
A.可用于探究族群分布的变化B.可实证部落联盟的逐步形成
C.可说明夏朝统治中心的转移D.可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
7 . 下图是史前时期黄河流域文化遗址与文化圈示意图。图中显示,唯有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一片空白,既没有文化遗址,也没有城邑、聚落的可信记载。对此现象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当时这一区域(     

A.城址掩埋过深仍有待发掘B.平原地区不利于攻防作战
C.遭到周边文明交战的破坏D.深受黄河水文条件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春秋末期的“儒”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乡绅,战国初期的“儒家”只是国家治理之学及其衍生学科的世俗学派和学者。春秋末期的“儒书”仍指人神杂糅的六艺和孔子师徒语录,战国初期的“儒书”仅指孔子师徒的政治语录。这一变化表明(     
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B.儒学成为社会显学
C.世俗政治日益发展D.百家争鸣解放思想
9 .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 乐毅闻之,从赵归燕; 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
7日内更新 | 3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10 . 流行歌曲《烟花易冷》的歌词创作灵感源于北魏时期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书中描述了盛极繁华后倾塌颓圮的千年古都洛阳城。其中歌词“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中“伽蓝”一词(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是佛寺的统称。这反映出北魏(     
A.佛教发展,此时已经完成本土化B.市井繁华,都城中多有寺庙修建
C.治理昏庸,帝王朝廷中奢靡盛行D.文化繁荣,百姓普遍信佛求永恒
7日内更新 | 2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