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6 道试题
1 . 重庆历史上经历多次大移民,形成而今“行千里、致广大”的地域特色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天灾战乱不断,出现“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状况。清初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荒地耕种,十年起科”。据统计,清初重庆府人口约23万,到1820年已达230余万。重庆府初耕地从167112.4万亩,到1728年达1259.76万亩。期间红苕、烟草伴随移民传入,形成“田种禾稻、山种杂粮”的格局。移民中的汉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定居川渝后,在元、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入互动。

——摘编自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

材料二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引发全国各界向西南大迁移。到19406月底止,内迁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12万多吨。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重工业资本约占50%,改变了战前轻工业占优的状况。内迁重庆高校有中大、复旦等31所。1946年,重庆人口增加到124.5万,内迁人口包括有政府及各事业机关人员、沦陷区工商界人士、文化名人、学生、产业工人以及其他难民。随迁渝者日众,饭馆内苏(州)常(州)式的小馒头、汤包也都成为常见食物了。

——摘编自张瑾、龙海《抗战内迁大移民》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64年国家定位把重庆地区“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1965年开始从沿海内迁了大批企事业单位,随迁的包括管理人员、熟练技工、科技人才等。经过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苦努力,重庆逐渐建成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摘编自田姝《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川渝移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内迁的背景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三线精神”的理解。
2022-05-15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欧洲启蒙史家在同封建教会史学的斗争中,在历史学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伏尔泰遍访欧洲勘探真实可信的史料,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过程中,他参阅了二百余种历史文献,该书不仅写法国、欧洲,也写到了亚洲、中国等世界其他地方。针对传统的历史循环和倒退论,杜尔果在《世界史论》中指出,人类是服从进步规律的总体;理性是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伏尔泰认为“历史的进步……是人类精神逐步摆脱宗教的桎梏和愚昧的过程”。吉本在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时,查阅、搜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与古罗马帝国相关的资料,包括碑铭、文物及各种拉丁文出版物。该书涵盖了欧洲、伊斯兰、拜占庭三大古文明,还写到了中国与印度。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启蒙史学存在着许多缺陷,因此还不是真正科学的历史学。

——整编自赖元晋《18世纪启蒙史学的地位和贡献》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学者普遍感到以反映朝代循环更替、探讨皇朝盛衰兴亡之故、旨在为帝王“资治”的传统史学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呼吁以新史学话语体系取代传统史学话语体系。

代表人物观点
梁启超“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夫史家之义务,贵按世界进化之大理原则,证之于过去确实之事,以引导国民之精神者也。”
陈黻宸“民者,史界中一分子也”,“史者,民之史也,而非君与臣与学人词客所能专也”。
夏曾佑“自草昧以至周末,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此期前半段,学问、文章、政治集秦以来之大成,后半段则世局人心开秦以来未有之新局。
章太炎“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衰微之原理为主……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

——据赵梅春《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世纪欧洲启蒙史家在史学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取得这些突破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旧史学相比,新史学话语体系“新”在何处,分析新史学兴起的积极作用。
(3)综上,谈谈对史学研究有何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汉出生于军人世家,有着四十多年海军服役经历,曾担任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院长。1890年他发表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阐述了其海权思想。马汉认为:“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马汉被人们称为“海权理论之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也被公认是影响世界发展的军事巨著。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与马汉海权论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马汉海权理论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看法,论证阐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2022-03-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制定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农业的全面机械化推动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渐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强国……当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一度产生了社会及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为世界工业化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49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直到19572月,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在讲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仍然强调向苏联学习。他说:“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选择的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时期内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公茂虹《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选择向苏联而非英美学习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认识。
2022-03-22更新 | 576次组卷 | 1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在关中地区的蓝田县,"蓝田四吕"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即《吕氏乡约》。乡约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德业相劝",对"德"进行了解释性的列举,认为"德"有二十三种表现。将"业"分为两种,即"居家"表现和"在外"表现,并延伸至"读书治田"等其他领域。二是"过失相规",规定"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三是"礼俗相交",规定"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四是"患难相恤",规定"患难之事七",列举了七种可以请求乡人帮扶的患难类型。

——摘编自何旺旺《乡规民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1)根据材料一,归纳《吕氏乡约》的特点。

材料二   卢作孚认为,传统农民过着以家庭为核心的"两重集团生活",其中家庭是第一集团,由家庭延伸出的家族、姻亲、邻里及村社等是第二集团。这两种集团生活使得农民知熟人不知国人、知家庭不知社会、知村社不知国家、知私不知公,阻碍社会进步。因此,卢作孚主张建设"现代集团生活"。所谓现代集团生活、就是学习西方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个人超越家庭和亲朋关系,转而以依赖社会、国家为核心。"目前我们要想中国有办法,我们一方面要打破原来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即个人对家庭的依赖关系),创造新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即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关系);打破原来不合理的比赛标准,悬起新集团的比赛标准。这样就可以创造伟大的社会动力,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王翠《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内容、总体评价与当代启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卢作孚主张建设"现代集团生活"的背景和目的。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乡村治理观念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现象的概括性称谓。在爱德华七世时代(1901~1910年),英国在新工业部门中逐渐落后,“一战”的胜利也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经济状况。1918~1929年,英国经济表现出开工不足、出口萎缩、高失业率、低增长率等症状,“英国病”的病症几乎已全部呈现出来。经过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英国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英国政府由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二战”结束以后,英国采取了不同于战前的经济政策,需求管理政策与“福利国家”措施并用,但效果有限。1967年英镑贬值以后,英国经济基本上停滞不前,若干年份的经济增长甚至为负数。经济停滞不仅导致相当高的失业率,而且导致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摘编自杨宏山《“英国病”的根源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它首先对付滞胀危机,重新倡导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职能,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从1981年到1986年间,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最前列。通货膨胀率已从1980年的18%下降到1987年的4.1%,平均工资的增加超过了物价的上涨1997年大选,保守党惨败下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告终。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划分20世纪“英国病”发展演变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撤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病”及其治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安是两汉至隋唐时期建都最多的城市。西汉建立之初,刘邦本欲建都洛阳,娄敬言之日:“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觴(xi部队)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刘邦遂决定建都于长安。西汉以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及隋唐均在此定都。


——摘编自何冯恩《两汉至隋唐都城变迁研究》

材料二

元朝末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率大军攻克集庆,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
洪武年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改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宣告“朕于春秋往来巡守”。洪武十一年(1378),再改北京为开封府,南京为京师,南京正式确立国都地位。但明太祖对定都南京并不满意。晚年时期,他感叹道:“本欲迁都。今朕年老,……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
永乐年间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召集群臣讨论迁都之事,群臣认为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永乐十九年(1421),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明成祖诏告天下:“继承大宝,统驭万方。”

——据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代北京鼎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隋唐时期多数政权建都于长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定都南京的利弊,并分析明朝迁都北京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都城选址的认识。
2022-02-03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唐代的谏议制度较为完善,谏议形式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上疏论其冤,请求尽快抓获凶手以雪其冤。但白居易此举触犯了“非谏职,不当先谏宜言事”的条令,因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唐代的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官职从三品到八品,每个层面上的谏职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唐代谏官所用的谏纸是专用的,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浅谈谏议制度》

材料二 唐代是诗歌的繁荣时期,诗歌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的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是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诗谏”的认识。
2022-02-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入党为荣

20世纪20年代,知识青年一跃崛起为时代发展的急先锋。而青年学生每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荣成为这一时期蔚为独特的社会现象。这其中,许多知识青年是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

1926年前后,由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约占共产党员人数的3%。广州作为当时国民党的大本营,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占广州中共党员总数的1/7,占知识分子党员的3/4。而且,伴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出现如此流动,与国民党内部组织结构不严密、党部运作低效率,使得"党力"不彰成为一个严重的痼疾有关。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纪律的政党,不仅对知识青年的入党严格慎重,而且以铁的纪律加以约束。其时,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吃苦的工作我们自己争来做,占小便宜的事情让给他们"。尤其是有"做官倾向"的党员,被斥之为"腐败堕落"的"机会主义倾向",共产党要求"严厉取缔"。这种鲜明反差引发了富有革命热情的知识青年的强烈共鸣。

——摘编自杨东《近代史上"入党为荣"的社会现象回眸》

谈谈你对20世纪20年代知识青年"入党为荣"社会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3-22更新 | 750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经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作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同时期公共卫生改革也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丰期疾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检疫中采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先后颁布<国家防疾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因境与突破》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当时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一些城市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诸方面,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当今中国推进公共卫生建设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