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驿使图”(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3世纪左右,画面是一个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是研究西汉邮驿制度的第一手史料
B.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
C.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信息的完整性
D.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5年11月,在江西新建县,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座距今2 000多年的西汉古墓(见下图)。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3 . 国家治理•民族觉醒•国际合作

材料一甘肃省放马滩出土了七幅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图,反映出统一的图例和基本的比例。其中,邽县行政区图是已知最早的行政图。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描绘了长沙国南部的地理和政区状况。图中山脉坐落、山体轮廓和走向均用闭合曲线中填绘细平行线表示,是最早的科学的地貌表示方法。

1708—1718年,由康熙帝主持、来华传教士与清朝官员协作,采用西方三角测量法对清朝全境进行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量,其范围南到海南岛,东北达黑龙江及朝鲜,东南到台湾,西至西藏和新疆,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完整的国家疆域政区地图——《皇舆全览图》。

(1)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战国至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②分析康熙时期能够绘制出完整的国家疆域政区地图的条件。

材料二近代学者梁漱溟认为,受西方影响,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其区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前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近代国家”;此后掉转头来打倒“帝国主义”。此外,中国的民族自救运动呈现明显被动的特点。

——摘编自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2)你如何看待梁漱溟关于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三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大事示意图

注:石油输出国组织包括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成员国,可可生产者联盟包括加纳、尼日利亚、巴西等主要可可生产国,这些组织的宗旨均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相关政策,维护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3)①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②概述发展中国家顺应此趋势的举措。

2018-04-12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8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下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根据考古发现,东汉的礼制建筑群有太学辟雍(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等,彼此相距不远。据图可知,当时礼制建筑群
A.凸显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教化功能B.奠定了古代中国礼制的基本方向
C.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折射出中央集权制的皇权加强
2020-09-3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如图是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时期的壁画和砖画。这表明当时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蒸馍与烙胡饼砖画
A.北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交融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汉族生活习俗在北方各民族中推广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2020-07-27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曾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落模工艺。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进入鼎盛时期
B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慕后室画像砖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继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汉代甘肃西部存在养蚕业与缫丝业
C下图是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佣”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说明唐代已经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D“南海号”是一艘南宋初期的古沉船,整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中国古代造船业始终领先于世界

A.AB.BC.CD.D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海内志士,发愤扼捥,於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兹内篇所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

内篇:同心第一、教忠第二、明纲第三、知类第四、宗经第五、正权第六、循序第七、守约第八、去毒第九;外篇:益智第一、游学第二、设学第三、学制第四、广译第五、阅报第六、变法第七、变科举第八、农工商学第九、兵学第十、矿学第十一、铁路第十二、会通第十三、非弭兵第十四、非攻教第十五。

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为埃及,惧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摘编自(清)张之洞《劝学篇》


问题:
(1)《劝学篇》成书的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张之洞属于哪一派别?
(2)与以往思想相比,张之洞思想有哪些新特点?
2019-12-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汉代神农画像石
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
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
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
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
9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各民族互动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此外,唐朝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耆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硙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朝每年从边地输入大量马匹、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军事、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华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如图《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中国清朝所绘的地图。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编绘,于1718年初步完成,该图已详绘有西藏和蒙古极西地方,分省图和地区图增至32幅,其范围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

——摘编自人民网2014年4月1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冲突,又充满了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元明清时期的整合互动更是全面而深刻,包括政治体制的整合、怀柔政策的整合、经济交流的整合、宗教管理的整合等四个方面。如元朝的政治系统,把中国各民族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清朝宗教管理的整合,在心理上协调了民族关系。

——摘编自徐杰舜著《从多元走向一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央政府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名称,并概括其“不同于内地”行政区划之处。
(2)观察材料二中的地图,简述康熙帝在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经略边疆的贡献,并据此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在中国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朝在政治体制整合、清朝在宗教管理整合上的具体举措,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各民族互动”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10 . 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主观色彩浓厚不足为信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