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使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求,亚历山大二世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推行了一些改革。改革之后的司法机构不再是行政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司法程序具有公开性和口头性的特征,而不是以前的官僚性秘密。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进行陈述并取得足够的法律援助。新的律师阶层产生了,所有俄罗斯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受到一样的对待。几乎一夜之间世界上最差的俄国司法制度变成了文明世界里最好的一种。尽管还存有局限,但就改革的长远意义而言,现代公正代替了专政和混乱。作为公众利益的核心机构,法庭享有了比在一般情况下俄国所允许的更大的表达意见的自由。

——摘编自【美】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


(1)据材料归纳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运用唯物史观有关观点解释农奴制改革与司法改革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司法改革对俄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1-03-02更新 | 14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以至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696年康熙帝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进入西藏,驱逐了准噶尔的势力。清朝统治者还与内外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内外蒙古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

——方铁:《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材料二   经过康煕、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另一方面,无论是沙俄,还是西欧列强,皆是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在此情况下,外来的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即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而清朝以前的中国传统王朝对于那些鞭长莫及的疆土,一直满足于模糊不清的分界线,始终处于想象之中。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三   康熙朝以来,华夷之限的界限逐渐模糊,真正意义的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华夷之别,逐渐为中外之别所替代。对此,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而汉民族则最终接受了明清鼎革的现实,将康熙视为了真命天子。②与西方政治势力和文化接触后,刺激了清王朝的边界概念的形成。(清帝国)开始加强了自我认同的意识,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逐渐产生。

——据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立国后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和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措施使“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有何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阐述“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的举措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侧重分析②,请以康熙帝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予以阐释说明。
3 . 比较学习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一:汉唐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主题二:宋元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主题三:中国古代疆域

材料四   


材料五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以及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2020-12-19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领域日益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及其意义。
2021-0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病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成为中国阻止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前沿堡垒。在两次长沙会战失败后,日军未放弃再攻占占长沙的野心。由薛岳领导的驻守长沙的第9战区的部队大都经历了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经历过层层考验,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算得上是中国军队的精英……在194212月开始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面对十余万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毙伤日军万人以上,赴俘敌360名,步枪1138只,机枪160挺,炮11门等,最终取得胜利。此时,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败,中国军民却能在长沙城下给日军以毁灭性打击。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编自许金强《大显中国军威的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意义。
2021-04-15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十五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的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美突破技术封锁的认识。

8 . 材料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法学家,清末开始主持修律。修律过程中,在吸收西法的同时,他力求“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沈家本主持修订的新律,无论是在体系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效仿西法并进行了创新,但他的政治倾向决定了他依然没有超出改良的范畴。他向清廷进言:修律是“预备立宪之要著”,并以日本立宪为例加以阐明。沈家本所主持的晚清修律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古代法制向近代法制过渡的转折点。他一方面对中国封建法制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批判总结,另一方面对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法律原则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和有选择的吸收,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渗透到具体的修律活动中去。他在修律中所确立的如依法治国、司法独立、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思想原则对后世特别是对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的形成有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摘编自罗立《沈家本与晚清修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修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沈家本的修律活动。
2020-06-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四次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儒家与中国政治结盟的开端。孔孟虽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形态,但这些观念并没有真正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得到落实。到了汉代,随着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叔孙通制订朝仪,使刘邦感受到了作为君主的威仪和贵盛,认识到儒学作为君主专制维护工具的重要性,从而扩大了儒学在汉初的影响;与此同时,儒家经典系统也在进行有机的调整,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儒家的经典——特别是《春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汉武帝之后,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内核,杂糅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试图以儒家的观念来改变汉初以来奉行的黄老道学,提出“独尊儒术”来确立儒家思想主导性,以“五经博士”来取代秦以来的成分复杂的博士制度。……这样,经典与现实政治之间的依赖关系被重构。

——干春松:《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转折》

材料二   文化的生命力往往依托于经典,因为经典中的知识内涵构成了文化的重要基因。宋代新儒学不仅对先秦儒学作出了“创新转化”,重建了儒家信仰,更重建了儒家“新经典”。朱熹的思想在13世纪后便已传入东亚周边各国,从而使原本属于地方性知识的“四书学”在东亚世界获得了普遍性意义,成为东亚儒学的重要思想财富。改革开放之后,宋明理学也开始得到客观评价与进一步重视。

——吴震《宋代新儒学:思想与经典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儒家是如何与政治结盟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进行创新发展的表现。并概括宋明理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何积极影响?
2020-02-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   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