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林则徐在《软尘私议》中描述北京战后的情景:“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据此,林则徐意在强调
A.鸦片战争对中国民众影响小
B.“师夷长技”运动势在必行
C.看到中国封建制度的不足
D.清政府极端腐朽已无药可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罗马法规定:“如果一个剪枝工人在扔下树枝时,或一个脚手架工人将一路过的奴隶砸死,那么当他把树枝扔到公共通行的路上而没有事先警告以避免事故时才负责任。”这表明罗马法
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C.遵循“无过失便无责任”的原则
D.具有典型的形式主义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关键在于:
A.没有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没有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理想社会
C.没有提出要解放妇女
D.没有提出工人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

4 .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茶树种植国家,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茶叶贸易曾经在国际市场占据垄断位置,后来逐步衰落。今天,我国茶叶贸易面临新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十三行兼有官商和私商双重身份,其出口贸易的核心产品是茶叶,由于十三行多数是闽籍商人,他们几乎垄断武夷山地区茶叶出口广州的贸易。雍正年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山西商人为了满足中俄茶叶贸易的需求,开始大量从福建购买茶叶,由最初的几十万斤,发展到后来的上千万斤。这些大宗的茶叶,就是从福建启程运往万里之遥的中俄边境恰克图的。

—山西人民出版社韩小雄著《晋商万里茶路探寻》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年中俄茶叶贸易出现的历史背景(此题答最重要的五点)

材料二:170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发往各地商馆的文件里写道:“茶叶是对公司极为重要的一半日用必需品”。在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的产片中,自1718年开始,茶叶取代生丝、绢织物占了首位。茶叶贸易不仅关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生死,而且对英国财政收入也至关重要。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提供了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中英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作用只答最重要的两点)

材料三:1834年,英国成立专门茶叶委员会,并成立了阿萨姆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茶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盗窃力度。英国人先后制成揉茶机、焙炒机、快压卷机。19世纪末,英国人在印度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因为进口印度差是零关税,进口中国茶需要交纳35%的关税,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1905年,清政府两江总督远赴印度、锡兰(斯里兰卡)考察,后撰写报告,他发现西人治下的茶园,从开始种植就有科学的界定,包括如何育苗,移植茶秧、栽种等各个环节,他注意到这不只是制作工艺及营销问题,而是中国整个茶叶体系都出了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原因只答最重要的四点)

材料四: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国。中国茶园而积居世界第一,2006年为145万公顷;产量居世界第二,2006年突破100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茶叶28.95万吨,出口额为6.0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茶叶贸易形势;一方面,目前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下降到世界第三位;另一方面,国外茶叶将更多的进入国内市场;再有,进口国实施越来越苛刻的技术壁垒,以及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农业出版社徐咏梅著《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全球化进程对中国茶叶贸易影响的利弊。(利弊各答最重要的两点)

2018-04-12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高考)
5 . 某学校学生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1:源头:中西文化的异同.

材料一   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化的异同。
探究2:近代:中西相互认识的艰难。

材料二   公元1-1800年,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很快地供给就太多了。……最后形成了亏本生意,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下)》


(2)据材料二,分析西方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据材料三,指出西方人对中国认识的不足。
探究3:现代:猜疑隔绝两败俱伤,互信开放互惠共赢.

材料四   有头脑的苏美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埋怨克里姆林宫对美国的挑战.上帝使美国人民受到这种无法致变的挑战……负有的道义和政治领导的责任.

——乔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3)据材料四,分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长期相互隔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逐步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的?
(4)综合以上探究及所学知识,归纳阻碍或推动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
2018-04-04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