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于是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他们力求突破19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当时各流派思想出现融和的趋势D.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2 . 锡命是天子赐予诸侯的荣誉。西周初期,诸侯一律亲赴王朝受命。春秋时,周襄王派使者到晋国给晋惠公颁布锡命,“晋侯不敬,执玉卑,拜不稽首”。这反映出(     
A.周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B.分封制的根基瓦解
C.政治权力出现下移趋势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3 . 帏帽原为游牧民族防风沙用的实用型帽子,网帷垂至颈部,传到中原地区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的时尚性装束。朝廷曾禁止这种风尚,但越禁止越风行,以至“则天之后,帏帽大行”。唐玄宗时期,帏帽被网帷尽去、靓妆露面的胡帽所取代。这一现象(     
A.体现了服饰演变艺术性趋势B.威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胡化进程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4 . 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中期,茶这种东方舶来品在凯瑟琳公主的大力宣传下,轰动整个英国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把茶看作自身身份、资产、权力和影响力的代名词。英国人将茶叶与其他本土产品如牛奶或糖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传统英国人饮食习惯的茶艺风格,随着茶叶价格逐渐降低,其逐渐融入中下层群众日常生活。茶由早期作为贵族身份和财富的符号,发展成为千家万户追求休闲生活的方式,缓解了流水线式紧绷的生活节奏。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多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而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茶文化的影响。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

——摘编自张惠评、韩丽枫《英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其本土化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文化演变趋势和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综合材料并结合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阐述你对“茶和天下”的认识。
2023-06-28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面对洪水,大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实现了“九州攸同”,“四海会同”,“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声教讫于四海”的格局,自此,部落联盟的盟主权转变为王权。这可用来说明(     
A.大禹治水的真实史实B.当时尚未建立超越部落的公共权力
C.远古自然环境的恶化D.早期中国已显现出明显的统一趋势
2024-02-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2024-02-01更新 | 397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对图片中的经济现象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B.西欧、日本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结构性调整D.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影响巨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张骞的“凿空”,使中国开辟了通往中亚、欧洲乃至更远地区的大陆交通线。东汉时期,甘英就是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到达波斯湾的。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水陆并进。辽宋夏金时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海路实现,中国对外交往进入繁荣阶段。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输出的大都是传统产品,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这种输出主要不是商品交易,而是赠予行为。隋唐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随着朝鲜、日本和西亚、南亚的使臣的往来而传到各地。同时,中华文化又不断地汲取各地的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辉煌。

——摘编自夏克传《中国古代外交规律性认识》

材料二   1861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事常设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1862年起,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与外事人才。1864年,总理衙门拨银刊印《万国公法》“以助中国外交因应之参酌”。1871年,清政府在《中日修好条规》中成功删除了日本原本要求的“利益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曾纪泽在1878~1885年间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三国公使,是“中国近代派遣到国外的最成功的一个外交家”。他提倡开放、通商互利,主张利用公法、采用西礼等。1898年,总理衙门奉旨“参酌中西体制”,制定款接外宾章程,并“照会各国驻京公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就中国而言,经历了一个由“体系外国家”变成“体系内国家”的艰难过程。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材料三   邓小平在对外战略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调整国家的外交政策……习近平外交思想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中国政府越来越把和平发展由对国际形势发展基本趋势的判断转化为自己的长期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参与国际秩序的中国外交实践从服务自身发展逐步向承担大国责任转变,追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而其根基所在便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摘编自何奇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明朝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成因,并说明其国际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9 .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2023-12-28更新 | 420次组卷 | 9卷引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试卷
10 . “新兴经济体……开始在传统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传统资本体系注入活力还是起到颠覆作用,其最终还并未表明态度,但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规律来看,政治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材料意在强调(     
A.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日益凸显B.历史发展趋向须用唯物史观阐释
C.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仍然不明朗D.世界多极化趋势必将进一步发展
2024-01-18更新 | 140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