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1 道试题
1 . 如表所示为1899—1904年清政府参与的国际公约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名称签订时间、地点中国批准或加入时间
《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1890年7月5日布鲁塞尔1894年4月1日
《航海避碰章程》1889年华盛顿1896年年底
《红十字公约》《改善战地军队伤员境遇的公约》1864年8月22日日内瓦1904年7日24日
A.外交近代化的趋势B.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完整
C.开始融入国际社会D.官员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2024-01-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民众在迁移时,应将自己的户籍资料一并迁移,没有及时迁移的会受到严厉处罚,乡里的啬夫等人也会连带受到相应的处罚。据此可知当时(     
A.乡里组织结构更加健全B.中央集权趋势明显增强
C.政府对基层管治较严格D.流民众多危害社会安定
2024-01-23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恢宏的胸襟,首先呈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辽阔上。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囊括环宇,恢宏胸襟,至此而极。太史公写《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止,述接近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部贯通数千年的历史。《史记》采用纪传体,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史学体例,其优点为能兼容并包,天下巨细,靡不可收而载之。

在空间上,太史公于写中国历史以外写他所能知道的整个世界,匈奴、朝鲜、大宛,列传。写及大宛,兼写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身毒等国,人迹所至,日月照临,全写到《史记》里面去。这是一部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历史,可以当通史与世界史之名而无愧。

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不易写成,亦难精确详瞻,史学家缩小研究范围,以断代史、专门史、专门问题作为毕生沉潜的天地,为自然的趋势。历班彪、班固、班昭而写成的《汉书》,为西汉两百年的历史。《史记》写三千年的历史,50万言,《汉书》写两百年的历史,80万言,可见《汉书》保存历史之功。

——摘编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适切角度,自拟主题,为司马迁的《史记》写一篇历史书评。(要求:选取角度与拟定主题相匹配,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评述清晰,作答要素应包含主题、具体评述和相关历史背景,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IMF份额”决定了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项决定中的投票权。2010年12月IMF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第十四次份额改革,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从9.8%提高到14.3%,中国的份额上升至6.39%,成为第三大会员国。这反映出(       
A.欧美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B.全球治理民主化趋势加强
C.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待改革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01年,山西襄汾陶寺发掘出了南墙、东墙,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之一。城内外发现了大型“王墓”、礼乐重器及高等级的夯土建筑。陶寺遗址的发现说明(     
A.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
C.贫富分化加剧的发展趋势D.复杂化社会组织可能存在
6 . 贞观十二年(638年)七月,针对景教等外来宗教,唐太宗下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这反映出唐朝(     
A.家伦理观念受到冲击B.胡汉民族差别淡化
C.三教合一趋势得到认可D.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8 . “祝融八姓”之说出自《国语·郑语》,是指姓己、董、彭、曹、芈等八个分布在今河南中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及淮水流域、江汉流域的族群,他们均把祝融作为自己的祖先。“祝融八姓”的出现(     
A.动摇了周天子统治地位B.导致分封制走向崩溃
C.体现了同源共祖的观念D.反映了社会转型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于是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他们力求突破19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当时各流派思想出现融和的趋势D.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乡官制基本确立。“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游徼徼循禁贼盗”。唐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已有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的趋势。此时,民间“耆老”替代了秦汉以来的“三老”。宋时,乡里制或乡团里制也由保甲制所取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掌控于户长、里正、耆长之手,然“保”“甲”地位日益隆升,导致基层社会的自然状态由此丧失,基层社会权力任凭官吏驱使,已沦为“皇权”的附庸。

——摘编自高福顺《古代“乡绅之治”开启基层治理密码》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晚清与民国政府都试图在基层设置乡镇等正式的国家机构。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旧有的乡绅、宗族等地方精英打着地方自治的名号进入官僚体制,并且在失去了科举制赋予的国家功名制约后,开始逐渐向土豪劣绅转变,凭借国家的名义大肆掠夺乡村财富。“乡村的实际统治权为各种各样的传统力量所执掌,由此形成新型的(也是形式上的)中央政权与旧式(却是实质上的)乡村统治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汲取与强制能力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摘编自候绪杰《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定位与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基层治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2-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