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月革命爆发时,布尔什维克党大多数领导人不在彼得格勒。列宁回国后,设想通过苏维埃“和平地”把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中。1917年3月,临时政府发行的纸币超过了战前两年零8个月的总和,造成物价飞涨,大批工厂停产、工人失业。国际劳动节当天,彼得格勒劳动人民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战争”,但临时政府对同盟国声明,保证“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6月中旬,俄军节节败退,士兵厌战情绪日甚。列宁告诫人们:不推翻资本的权力,就不能跳出帝国主义战争。“七月事件”后,列宁提出了新的革命策略和方针,得到民众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员人数从2.3万增加到24万,约600万士兵表示支持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旧的统治格局,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突破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限制,缅甸、马来亚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47年,英国先后承认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独立。1957年加纳成为战后第一个独立的非洲国家,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助产婆。在苏联红军和苏联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东欧各国的共产党顺利地取得了领导地位,并按照苏联模式,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国人民在战后不久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一摘编自汤重南、谢闻歌、段启增《战争与近现代社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十月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旧的统治格局”的表现。
(3)根据材料,简述你从中得到的关于战争与革命的认识。
2 . 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组织成立了“美洲事务协调办公室”,其作用是“说服拉美国家服从美国的领导,在泛美体系下进行友好的经济政治交流;通过开展项目,防止美洲国家进行革命、对抗轴心国宣传、提高美国对拉美国家的贸易额。”罗斯福此举(     
A.奠定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B.意在推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C.促进了拉美地区的快速发展D.加强了美国对拉美地区渗透控制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桀、商纣暴行逆施,残害百姓,人们总结历史教训,重视民众、厚养民众、保民而王的思想逐渐萌芽。孔子编纂整理过的《尚书》中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世君主和士大夫阶层继承并发展了民本思想。唐太宗以此为治国之准则,并且鲜明地提出“三镜论”;范仲淹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对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摘编自唐晓英《孟子民本思想的哲学透析》

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民本思想,是出于对民的同情,带有浓厚阶级感情色彩: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本思想,则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晚年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他一生中在政治上的伟大转变,完成了对民认识上的思想飞跃。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摘自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价值内涵和后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完成“飞跃”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君主和士大夫、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对“民”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旌不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伴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 . 法国《小日报》刊载的1905年中国年度事件(节选)如图1所示。下列主题最能概括其时代特征的是(     
2月21日,(日俄)奉天会战拉开序幕,3月10日,日军占领奉天
7月30日,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会议
9月2日,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
9月24日,在北京正阳门车站,派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遭到自杀性炸弹袭击
12月22日,中日签署《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A.西学东渐与变法改革B.欧亚大战与政体之争
C.国运沉沦与社会转型D.改良与革命分道扬镳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政治派别的名称

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本是一脉相承的政治势力,因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与敌对势力斗争的侧重点不一样,形成了三种分称,各阶段的政见主旨和人们所给予的褒贬也寓于其中。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三种分称所作的历史解释。

分称时期政见主旨
(1)维新派维新运动时期(1895—1898年)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以消弭革命于方萌
2)保皇派保皇活动时期(1898年戊戌政变后—1905年)保护(要求归政于)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联系革命派并与其论战
3)立宪派立宪运动时期(19061911年)

——整理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试仿照对分称(1)(2)的解读,撰写分称(3)的政见主旨。
(2)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并据此推测1911年以后立宪派与革命派关系的发展趋势。
(3)结合材料中的一条或多条信息,谈谈你对政治派别名称的褒贬性的认识。
2024-03-18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朝阁臣的选任,万历以前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不通过吏部,或由现任阁臣们推举、或由宦官们援引、或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皇帝亲自选拔而直接下旨的方式任命。从万历开始,多是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内阁成员产生方式的变化侧面反映出(     
A.内阁政治地位提高B.官员选拔日益公平
C.内阁掌握了决策权D.君权受到朝臣限制
8 . 林则徐在编译《四洲志》时,大量进行删减换词,如在原书中提到彼得大帝如何将俄国蜕变为欧洲文明强国,在译著中却找不到“文明”这一译词,却以“火器”和“战舰”所替代。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受“华夷之辨”观念影响B.俄国农奴制的严重弊端
C.学习西方文明欲望强烈D.反思《南京条约》的签订
9 . 19世纪50年代,原先产棉布甚少的云南洋纱排挤土纱比洋布排挤土布的现象更突出,且云南存在尚多的闲散劳动力,致使“本省制棉”也“转售外人”,永昌的五色绵和采帛、丽江的氆氌、东川的苗锦等一时间声名鹊起。这说明当时云南地区(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快B.近代化因素助推传统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的解体程度较低D.洋布排挤土布受制于原料成本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自票拟制度形成以来,阁票由宦官呈皇帝,皇帝应亲览亲批于章疏下发,但极难有一个皇帝做到这一点。“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为此内阁必须与宦官结成某种相容的默契,在极端情况下则会形成宦官干脆自行票拟批答的局面。这反映出明代(     
A.政治运转出现失衡B.权力重心发生转移
C.皇权进一步被强化D.内阁丧失议政功能
2024-03-13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