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种人才奇缺,科技工作更是如此。党和政府从思想到行动开始理顺并探索科研工作以及科技人才的管理方法。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海外科学家归国,并且通过留学苏联、东欧等国家以及建立研究生招考制度培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1952年中国收到了近5000种苏联免费提供的书籍,其中许多书被列入中国出版社的翻译出版计划,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之后高校科研机构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等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到1955年,我国科研机构达 840多个,科技人员增加到42.5万人。

——摘编自于飞《建国70年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与发展》

材料二   美国始终把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不断修改和完善技术移民制度,在高等教育等领域积极招收留学生。在位法上对私营企业的科技研发加以鼓励和保护,公司和个人从事研发活动并加以商业化转换,可享受税率优惠。大批美国高校从政府、企业和其他渠道获得雄厚资助,积极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美国各界一直在科技人才发展问题上居安思危,根据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摘编自张谨《20世纪下半叶美国科技人才发展状况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发展科技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美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政策可以追溯到苏俄革命时期……30年代美国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美苏经济关系理应得到顺利发展。然而苏联在战争危机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谋求自保,使美国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美苏经济关系的“蜜月”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度过的。战后苏联把经济复兴资金的来源,寄托在战败国的战争赔偿和美国的经济复兴援助上。美国却完全堵死了向苏联继续提供租借物资援助和经济复兴贷款的大门,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战争赔偿乃至德国重建政策的方向。苏联在战后经济复兴问题上越得不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德国战争赔偿问题上与美国的对立越深化。美苏双方都重新估价对方的战略意图,走向全面对抗。美国对苏贸易政策也逐渐从自由多边贸易向贸易管制方向转变。

——摘编自崔丕《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材料二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1949年美国国会出台了《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这是美国采取对中国武器禁运政策的开始,也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滥觞。19491122日,美国又同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举行秘密会议,成立了一个不公开的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性物资和技术,而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尤其严格……90年代中国开始与以色列接触寻求引进预警机等先进武器装备、寻求在无人机等领域进行合作等。美国大加阻拦并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有关公司中止与中国签署合同。在美国眼里“中国”与“军事”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与“军事”联系起来。这是美国封锁中国的一个生动写照。

——摘编自韩旭东《美国对华技术封锁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扼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中国打破其封锁的主要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交往的认识。
2024-01-02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由73.5%降至61.5%,歌剧院、音乐会等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各阶级一直保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严格界限逐渐被打破。金钱开始占据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人们更多的是以金钱而不是以家族出身来衡量周围的人和事物。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妇女的经济和家庭地位不断上升,男人也开始承担起家庭的家务。人口也在快速向城镇聚集,城乡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开始疏远乡村,甚至厌恶乡村。瓦特和史蒂芬逊等人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对技术研究的投入。

——摘编自叶培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观念的变化》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作家兼革命家弗洛拉·特里斯坦(18031844年)游历英国时写道:“我对英国无产阶级有所了解后,再也不认为奴隶制是人类社会最悲惨的制度了。奴隶一辈子不愁没饭吃,生病会得到照料。而英国工人和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纽带,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力,工人就会饿死。”1836年,她写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傅立叶的学说含糊不清。”弗洛拉告诉手工业工人协会的成员:“如果你们继续分裂下去,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倒下,被种种不幸踏得粉碎!”弗洛拉还请求议会的一位托利党议员把他的衣服借给她穿,让她可以在公众席上旁听议会演讲(当时议会不对妇女开放)。

——摘编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5年,清廷诏谕:“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即着闵浙总督监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卷215,“光绪十一年九月庚子”条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同质化的政权体系从中央延伸到边疆基层,中央人民政府得以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的直接治理,彻底终结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松散的“中央—边疆”关系。针对边疆地区的落后状况,党中央将边疆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举全国之力对边疆进行援助和扶持。边疆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中央政府不断充实和调整边防力量,不断夯实保障边疆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群众基础,总体上实现了边疆的稳定。同时,党中央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维护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边疆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王朝国家边疆治理的积极因子,逐步探索出的一套现代国家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陶砥《现代国家陆地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王朝此诏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晚清和新中国的边疆治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2024-01-0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夹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的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原王朝对民族地区的管理越来越直接、具体、细密……元朝实行的土司制度与羁縻府州政策有了较多的区别,由原来松散的统治变为趋于严格的控制。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对土司均有具体规定。明代更加重视对民族地区赋税的征收,其作为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也是土司接受中央王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清朝参照明代赋税额度定数,并有所增加。原来实行羁縻政策地区的少数民族军队只有戍守当地的职责,但随着土司制度完备和与中央王朝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明代土司管辖下的土兵成为朝廷的重要兵源之一。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的异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国古代民族政策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08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沈阳虽然较早地迈入近代化行列,但它与中国大多数较发达城市一样,不是经过工业革命,而是伴随着外力的侵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近代沈阳在日本殖民势力、中央政府、奉系军阀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板块式的城市空间形态。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由军事、政治发展需求,带来的阶段性用地规模的扩张。日本殖民者、晚清中央政府、奉系军阀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在同一地区相互对抗,扩张势力,从而带动了沈阳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今天沈阳城以盛京古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扩建区、铁西工业区等为基础的板块式空间发展格局,并促使沈阳进入一个超常规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

——摘编自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材料二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材料三 沈阳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中,建成了具有高工业化水平的重工业基地,为支援全国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老工业基地开始逐渐陷入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所造成的发展困境,面临着经济增长衰退,国民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大批企业濒临破产,工人大量失业待业的严峻的挑战。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特点,分析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振兴“老工业基地——沈阳”的具体举措。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的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使得中国城市在近代化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特点:开埠成为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拉开了帷幕;“因商而兴”是中国城市向近代化发展的基础,由开埠通商而产生的巨大商业力量,成为中国城市近代化发展中的新动力,商业功能日益成为近代城市的主要功能;由于兴办近代企业,使城市发展有了独立的经济保障和经济依托,从而加快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步伐。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一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摘编自(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材料三   本次规划重点在于描绘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共同蓝图,以及各城市携手共进的路径举措。规划提出以下举措:共同塑造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打造全球领先的知识集群和高端制造集群,让都市圈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影响力和经济活力的地区;……共同传承与彰显江南文化,共享高品质的服务,让人们拥有诗意的栖居环境。

——摘编自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城市特点并分析巴黎城市建设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1950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三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销社发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2023-06-20更新 | 341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高三历史模拟测试卷(四)
9 .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大力探索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受士、农、工、商阶层划分的影响和手工业生产门类、生产水平的限制,职业教育多为家族式、师徒式的技能传承。1903年,清政府推出“癸卯学制”,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纳入官方教育体系。从总体看,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相对缓慢,人们对接受职业教育的认识模糊,在读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学生,东部地区每一万人中占比为115人,西部地区占比为58人。1985年,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培养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国家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由1996年的11.5%下降到2000年的8.4%。1996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法》。2005年,国家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李红《浅谈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及竞争力》、董强《改革开放40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为了对德意志工业化启动和发展创造条件,1814年以来,普鲁士依靠国家政权坚持执行“行业促进计划”,在各省开办职业学校和职业研究所,以培养工程师、工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政府组织年轻官员、技术员、企业主和部分手工业者去发达国家访问学习。1969年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即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形成责任明晰、各司其职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提供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掌握工业生产技术的熟练劳动者。德国职业教育始终反映了产业界的需求变化。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吕栋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要素识别与考评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现代史上中国、德国(普鲁士)职业教育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德国(普鲁士)职业教育模式对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2-05-1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传统社会中,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普通民众需要的是衣食住行,需要的是家庭幸福,需要的是美好生活。谁要是恣意妄为,剥夺老百姓的这些权利,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反击。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平民与统治者构成一-组矛盾。统治者不能敲骨取髓,不能离散百姓子女,不能好大喜功,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换取一家一姓的暂时繁荣。儒家亦不断向统治者建言献策,想让统治者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国家要想稳定繁荣,就必须确保老百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维系全家人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按照礼乐制度进行祭祀。国家既要教养民众,又要制礼作乐,教化.民众。

——摘编自韩金山、刘伟等《平民儒学的时代境遇与理论重构》

材料二   (近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辈,都是积极入世进取,主张与世偕进、变化日新,是关切国事民瘼、向往大同世界等儒家情结最深的人。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乃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无一不是儒家式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了与积淀在社会与民众中的儒家文化的结合,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建构,同儒家社会的建构亦有难分难舍的关系。至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国富民强、务实求新、富民小康等思想,更与儒家经典所强调的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法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和承续性。

——摘编自陈寒鸣、刘伟《现代平民儒学:当代儒学创新发展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学在传统社会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一致性”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