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1 . “二世即位”之谜

2016年,湖南益阳兔子山出土了一批秦竹简,其上记载的内容引发了史学界关于“二世即位”是“即位”还是“篡位”的激烈争论。

材料A:前 209 年,始皇帝薨,举国哀悼,朕(即胡亥)奉诏即位。

——改译自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

材料B:前 212 年,始皇坑儒,皇长子扶苏上谏,始皇怒而放其去上郡监军。前 210 年,始皇病重,召扶苏回京,令未发即病逝。李斯胡亥改诏赐死扶苏,篡位。

——改译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C:按当时的传统,皇太子一般不出京,不担任军中职务,而扶苏出京担任监军,这就 是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篡位一说不尽可信。

——吕思勉《秦汉史》(1944)

(1)以上三个材料,属于传世文献的是______,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的是______,属于后世学者著述的是______。(填编号)
(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时间轴。

(3)判断上述材料分别属于“即位说”还是“篡位说”。
材料一:______;材料二:______; 材料三: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二世即位”之谜?请说明理由。
2024-02-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
2 . 学习英国工业革命,可以从集证辨据入手,进而深入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1.若要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以上三则材料中哪些是原始史料,哪些是非原始史料?(填写字母)
2.1858年7月10日,英国著名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刊登了一幅题为“沉默的强盗”的漫画,画面为一具骷髅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船旁漂浮的是鱼和动物的尸体。在画题下还有一行文字:“Your MONEY or Your LIFE!”。该漫画反映了其作者对英国工业革命怎样的看法?

3.根据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作者提出的,对工业化进程中“MONEY”和“LIFE”的选择?
4.有人说,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着“MONEY”和“DIGNITY”(尊严)的选择,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11-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向明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材料一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后期的欧洲“中国热”


材料二   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问题
(1)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后期欧洲为何会出现“中国热”?
(2)比较材料一、二,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欧洲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
2022-11-3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7)

4 . (二)一战中的坦克

为了探讨“一战中坦克的应用”,请根据提示完成以下学习活动。

1.第一步:现搜集到下列两张图片,请选择最能够印证坦克应用对战争影响的图片,并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

图1:照片《1916年索姆河战场上的“马克Ⅰ型”英国坦克》


图2: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1918年【英】阿瑟·摩尔兰德)



2.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佐证,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评估与说明。
① 索姆河战役亲历者英国人巴兹尔·利德尔·哈特的回忆录(1965年)
② 电影《索姆河战役》(2013年)
③【英】加里·谢菲尔德著:《一战简史》(2019年)
①对而言有较高的史料价值;______,但有亲历者的主观情感和立场、记忆局限。
②对价值较弱;______,有虚构演绎成分,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③一定的史料价值;_______,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当然也会存在作者视角、立场、史料占有情况而有一定的局限。
3.第三步:根据下列材料解释坦克的应用与一战进程的关系,并就战争与技术发明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战壕的不可移动性以及要把战争重新带入移动状态的愿望推动了武器的改进,从而为打破致命的僵局提供了必要的动力。1915年年末,英国最先使用坦克,协约国利用坦克来摧毁防御性的战壕,恢复交战。”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若无战车(坦克),则在8月8日的上午,德军就不会受到那样严重的奇袭而发生不可收拾的恐怖现象。步兵看到步枪和机关枪都不能阻止对方的战车,遂感觉到自己是无能为力了,于是,不是投降就是逃走。”

——【德】《1918年8月8日的悲剧》

2022-11-2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6)
5 . 下表是某学生整理的数据,不能用此来研究的主题是   
时期赋税徭役
汉高祖十五分之一每年一个月
汉景帝三十分之一每三年一个月

A.“无为” 到“有为”B.与民休息C.轻徭薄赋D.文景之治
2022-11-2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4)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上述言论体现了(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兵家思想
7 . 康有为的思想轨迹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自戊戌至今,出游与外者八年,寖灌于欧美政俗之中,推求于中西之得失。中国数千年之文明实冠大地,然偏重于道德哲学,而于物质最缺然。百年来欧人之强力占据大地者,非其哲学为之也,又非其民权、自由致之也,以物质之力为之也。物质固形成之末,然为今日中国之急务。方今竞新之世,有物质学者生,无物质学者死。吾遍览甲午前中外大臣之奏牍,其皆知讲军兵、炮舰而已。军兵、炮舰者,以之强国,在物质;工商者,以之足民,亦在物质。同光数十年来,所开之新器局所皆官办也。不奖励民厂,而欲待官厂之为之,其能与欧美列强敌乎?

——改编自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在变法时期持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康有为所说的“物质”大致指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康有为思想的前后变化?

8 .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上海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列举两个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3)根据材料二,以曼彻斯特为例,说明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9 . 罗马与汉朝

材料一 (罗马)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扩张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罗马帝国在各征服地区设置行省,任命官吏,派驻军队,推广罗马法律体系……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摘编自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 汉武帝统治时期, 对内强化皇权、财权和中央集权。对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战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西汉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统治盛极一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帝国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疆域、对外交往等几个方面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盛极一时”的原因,并对比其与罗马帝国统治的不同之处。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共性与差异的角度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10 . 二战后的世界与美国
以主题为引领的情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

(1)根据情境一,在C处填写一项相应内容,并具体说明理由。
学习情境二 微观探究一二战后美国内外政策

(2)上图所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哪项政策          
A.莫洛托夫计划     B.经济互助委员会   C.“北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
该政策的最终目的是                                    

1958年,美苏隔街坦克对峙,造成第二次柏林危机。
(3)上图中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该政策的推行,一方面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客观上___________________

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对25万黑人和白人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希望美国人能在平等和友爱中生活。


(4)上图黑人民权运动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该政策激起美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和人权局限性的重要体现。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二战后美国的内外政策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2-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等级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