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78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说,直到清朝,蒙古、西藏、回部各藩部才真正实现了“内化”或“中国化”。这种说法是从华夏王朝的角度考虑的,以华夏为“内”和“中国”。如果从文明融合的角度来说,清朝实现了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全国一盘棋”,第一次对草原实现了中央政权的直接管理。清朝时期能够实现草与禾“全国一盘棋”的条件有(     
①农耕经济向边疆地区发展       ②在中央和地方设机构对边疆地区直接管辖
③平定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④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启蒙思想

材料: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最伟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唯物主义成为启蒙思想的精髓,在启蒙思想家中,自然神论者占多数,其中包括伏尔泰、孟德斯越、卢梭在内。他们既要坚决摒弃体现封建神权的传统上帝,又未能摆脱宗教神学的旧观念,他们设计出来的上帝是关心人类“共同利益”的,能够体现卢梭所强调的人的“公共意志”,而且是自然规律的化身。材料二以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他们在哲学上继承和改造了十七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唯理论,彻底抛弃了宗教的外衣,推进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最伟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启蒙思想的影响结合中外历史史实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2023-05-27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基督教诞生后的1500年里,其教义长期把劳动和财富看成是一个消极的因素。宗教改革后,人们普遍认为,上帝拣选某人得救的迹象可能就包括一个人在世俗职业上的成就一上帝的护理使其成为可能。于是,勤奋工作和物质成就会受到赞许。中世纪的隐修生活被弃绝,取而代之的是在世俗世界符合上帝旨意的奋斗。这说明(     
①西方新教伦理出现了对财富态度的转变
②人的价值立场和取向影响人的行为
③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人们态度的转变深受自由主义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3-05-27更新 | 26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内边防务”“外边防务”是研究古代中国边疆问题时使用的概念。明朝中期以前,中国的边疆政策以“内边防务”为主,而到明清时期则是以“外边防务”为主。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②中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③中华民族以融合成密不可分的整体④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023-05-27更新 | 60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戊戌变法的失败,当然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政变,但我(注:茅海建)仍然能够感到,根据康有为派的政治力量,按照康有为的政改方案,若慈禧太后未在八月初六发动政变,他们似乎也不可能走得很远。史学家茅海建认为当时(     
A.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B.慈禧太后是变法失败的关键
C.变法的推动者自身存在问题D.中国不具备政治变革的条件
6 . 三国丧乱之际,人士流移,考详无地。用兵既久,人材自行伍杂进。郎吏蓄于军府,豪右聚于都邑。两汉文治精神所托命的州、郡察举制,一时逆转,而倒退为秦、汉初年之军功得官。要对此种情况加以救挽,于是有魏尚书陈群之“九品官人法”。材料表明了当时(     
A.汉代察举制的弊端逐渐显现B.曹魏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员
C.九品中正制是当时最优选择D.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变革
7 . 1930年6月汀州会议上,毛泽东根据寻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提出在土地革命中要按劳动力分地,抽多补少与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并将之写进《土地法》。材料表明土地革命(     
A.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实地调查发挥了重要作用
C.确立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属性D.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阵营
2023-04-08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代的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邸店、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资财雄厚的大富商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各地市场贸易的主宰人物。这反映了唐代(     
A.商业发展经营方式多样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D.市场管理为富商把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据统计,1937 -- 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参加学习的民众共约有359876人(次),全边区13 岁以上50岁以下的文盲人数降低了7%。取得该成果的前提是(     
A.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粉碎敌人的包围封锁D.爱国知识分子的大量涌入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2022-11-04更新 | 697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洛平许济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