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图训勉铭文大意:“……丙戌日,周成王在京宫大室对宗族小子何训诰:你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治天下。……成王赏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据此可知,当时(     
A.宗法制度初步建立B.血缘宗族关系浓厚
C.青铜器走向生活化D.铭文具有小篆特征
2023-05-04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包括古田会议会址(图1)和中共七大会址(图2,属于延安革命遗址的一部分)。

图1古田会议会址图2中共七大会址

有学者阐述古田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

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七大会址的入选理由,并简述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
2021-11-09更新 | 778次组卷 | 10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8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 . “墙”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之间不断轮回。


(1)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功能不同的墙,对文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标出下列墙在下图所处的位置空间。(填字母)
A.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命人修建城墙
B.公元前27世纪法老命人营造防沙墙
C.公元前13世纪迈锡尼人所建造的防御墙
D.1961年修建的柏林墙
E.15世纪印加人所筑长城
F.2003年修建的印巴边境的“隔离墙”

在中国近代,“墙”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1912年,《真相画报》对上海拆除旧城墙一事大加赞赏:

上海租界六通四辟,车水马龙,毫无障碍,唯县城闭塞,有同圈禁,不独贻笑外人,对于我国民,亦有种种之妨害。交通既形不便,空气定多秽浊,吾民何辜,受兹苦恼。……真足为新世界新人物之纪念。


(2)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时期拆除旧城墙的原因。

材料二   1912年,《真相画报》关于是否拆长城的评论:

历代以之限西北戎马之足,匈奴……等族,皆有所畏慑,不能越雷池一步。前清自辽左入主中原……二百余年,北方无烽燧之警,今更五族一家,共为同化,此城遂同虚设……。而与其拆之而劳民,不若存之以为考古之资料。埃及之金字塔、罗马之千里石渠,合之长城,同为地球上最伟大之古物欤。


(3)根据材料二说明,杂志编者从哪些角度陈述了他反对拆除长城的意见。
(4)美国总统曾对柏林墙的修建表示“墙比战争好太多了”,柏林墙的修建与下列哪一史实有关?(单选)(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D.殖民体系的瓦解
(5)综合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历史上“墙”的修建与拆除的看法。
2023-04-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3 月 18 日,离开了延安
3 月 25 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 月 1 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 月 3 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 月 23 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48月,不结盟国家第二届首脑会议首次提出建立"新秩序"的口号。联合国大会于19745月相继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这些文件确立了建立主权平等、公平互利的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行动纲领。1995年,江泽民在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要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要形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他还认为,联合国应当也能够在这些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罗刚、褚俊英《略论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及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对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贡献,并简述联合国在构建国际"新秩序"方面的作用。
6 .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2022-11-27更新 | 1902次组卷 | 13卷引用:微专题03民本与崇德:古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提炼】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0个微专题(新教材通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国人对“孔子”评价的变化。(要求:写出变化趋向并用具体材料加以验证。)
[资料夹]

①《史记》中写道:“(战国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汉)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②唐高祖李渊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释迦佛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孔子加谥“元圣文宣王”;五年后又改谥“至圣文宣王”。

④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刻《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

⑤康熙皇帝亲题“万世师表”献于孔庙。

⑥1917年,陈独秀发文强调:“旧教九流,儒居其一耳。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辫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文在当时“批孔”思潮中颇具代表性。

⑦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曾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说:“(为说服一个青年军官加入国民党)我向他解释我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的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如果在我生前不发生重大的变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推迟六百年。”一位国民党政要也回忆说:“(孙中山答复一位俄国革命家)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式、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⑧2004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批示,将孔子出生地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并将对外汉语传播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⑨据张岂之等现代学者的研究,隋唐以前的崇儒政策以尊周公为主,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周公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孔子的地住是不断上升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人们对“孔子”评价变化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5、16 世纪,葡萄牙与法国商人探险家粗略地把非洲西海岸划分为四部分——黄金海岸、象牙海岸、胡椒海岸和奴隶海岸。1956 年,有人建议黄金海岸一独立就应改名加纳,意思是“勇士之王”,以纪念中世纪加纳帝国的国君们。该提议的实质是(     
A.重建加纳帝国B.脱离法国统治
C.摆脱殖民色彩D.维持经济独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3月21日,中共《救国时报》发表纪念巴黎公社66周年的评论。评论认为,公社是法国切有民族意识的优秀分子的结合,特别是巴黎工人作为骨干,才能团结巴黎市民“齐起为保卫祖国面奋斗”。“这种为民主共和而奋斗的英勇精神,应当使今日我国为继续孙中山先生遗志”而奋斗的一切爱国的中国人所纪念、奋起。该评论意在(     
A.发动群众完成国民革命B.号召人民支援土地革命
C.效法巴黎工人建立政权D.动员社会各界抗日救国
论述题 | 较难(0.4) |
10 . 在赓续百年的辛亥革命纪念中,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政治生存环境和自身政治实力的考量,围绕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孕育和打造出了独特的纪念话语框架。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下表中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主要阶段中共对辛亥革命的主要认识和评价
中共诞生到改革开放前
19211978年)
肯定辛亥革命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
改革开放至中共十八大召开前
19782012年)
把辛亥革命置于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运动的历史进程中加以审视,充分肯定辛亥革命对民族复兴事业的积极意义,把继承辛亥革命精神和当前斗争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申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年后)
指出辛亥革命受历史条件和社会进程的制约,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但仍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次伟大而艰苦的探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座里程碑。

——节编自杜家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的逻辑转换》


围绕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评价,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要求:围绕材料整体或选取其中一部分;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3-02-0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3届高三3+3+3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