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94次组卷 | 192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公元976年,高丽政府颁布田柴科制度,“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身没并纳之于公,唯府兵年满二十始受,六十而还”。此田制(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能够遏制土地兼并问题
C.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与唐朝均田制性质相似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下表是1870—1936年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商品量为供市场销售的商品数量,列表里商品量可代表该时期市场上的有效需求),据此可知
单位:亿两
1870年1890年1908年1920年1936年
I国内生产品9.6810.3218.0257.61109.01
II进口洋货0.711.424.978.4911.16
III旧市场商品量(I+II)10.3911.7422.9866.10120.17
Ⅳ洋货所占l比例(II/III)6.8312.0921.629.29

A.十九世纪末市场需求增速最快
B.近代工业产品在国内生产品中占据着主导
C.市场商品量结构随时代而变化
D.外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商品量比重持续增加
4 . 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2019-05-30更新 | 1172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天津静海县一中高二下开学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此一星期中,自敌人借口于所谓宣战,否认国民政府,继续军事行动等等观之,对我威胁逼迫,可云极矣。顾以余视之,觉不值一笑。固无论其出如何举动,皆不能动摇我抗战之决心及胜利之信念。”(1938年1月15日)

“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1938年3月5日)

——抗战时期蒋介石部分日记

材料二   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的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会战、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这7次战役的规模都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广大地区,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万—10万人左右,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正面战场在1939—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因而给日军较大打击,共毙俘日军26.3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

——彤新春《抗日正面战场》

材料三   “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一直没有像汪精卫那样放下抗战的旗帜。但当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他对抗日是消极的,甚至与日本侵略者秘密进行谋求妥协的活动。他实行的反民主的政策,是不利于团结抗日的,他还开始推行积极反共的政策……”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胡绳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
2018-12-21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此表可以证明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图二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体现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3)依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三个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评雅典的民主政治局限性。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檐曝杂记》

(4)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2017-10-2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 
(2)近代欧美国家在确立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妥协。请结合美、法两国的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二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2017-10-1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惟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汉密尔顿说,“不完美之人”不能制造出“完美之物”,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制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部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3)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2017-10-1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 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材料二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2)比较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条约内容有何相同之处?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材料三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3)据材料三,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 年 3 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 年1 月11 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2017-10-14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