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铎王朝(14851603年)时期英国海军发展情况

国王情况
亨利七世
14851509年在位)
改变海军临时组建的思想;模仿葡萄牙武装商船,建造了两艘战舰(排水量600700吨);设立皇家船坞,建造军舰,如1488年建成的“总督”号,安装了比当时任何船只都多的火炮,但这些火炮不能在远距离摧毁敌船;对建造排水量超过100吨的船只给予补贴
亨利八世
15091547年在位)
建造最大战舰“伟大的哈利”号,排水量1200吨,炮弹最大射程1600码;其去世时,英国已拥有50多艘类似的战舰;成立海军部前身—海军事务委员会;成立航海技术学校,对海军技术、造船学和枪炮制造术进行研究;继续鼓励民间造船业的发展
伊丽莎白一世
15581603年在位)
15711576年建造了重视速度和机动且适于远洋的百吨以上的船只51艘;强调用纵队代替传统的横队,以充分发挥每艘舰船的火力;在此基础上,英国于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摘编自王银星《安全战略、地缘特征与英国海军的创建》

材料二   18991018日,威廉二世宣布: “亟需一支强大的德国舰队。”此后十几年,造舰计划一扩再扩。19006月,德国又通过海军法案,规定主力舰增至38艘,装甲巡洋舰14⋯⋯英国建成新式无畏舰后,19065月德国赶忙通过新的海军补充法案,规定今后建造的一切新式战列舰都必须是无畏舰级军舰。到1908年,英国有8艘无畏舰,德国有7艘,此外,英德两国旧式装甲舰的对比为5124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威廉二世时期的世界政策及实施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海军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威廉二世大力发展海军的影响。
2024-02-03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耕地是私有财产最重要的部分,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合一的,因此均分可以将财产继承中的家庭冲突降低到最小程度,成为最重要的继承方式。财产继承强调男系血缘关系的延续和伦理秩序的建立,女性基本上被排除在外。父家长可以决定什么时间进行分配,但均分制多是子女的婚姻确立之后进行,家长承担着子女的婚姻责任,同时子女的婚姻又同生育、人口增加乃至劳动人手的增加相联系,子女缺少经济上的压力,无论是父家长还是子女,均容易形成早婚的意识。均分制一方面成为大家庭的瓦解力量,导致小家庭的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它容易形成某种制衡,并增加父家长的操作能力,因而均分的行为又常常受到抑制,大家庭由此得以维持。

——摘编自王跃生《中世纪中西财产继承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在中世纪,土地的分封制使产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占有者和使用者有权终身乃至世代拥有土地,却不可将其分割继承,因此西欧土地财产继承采用单一继承人制度,即长子继承制,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女往往被鼓励出外谋生、创业,以便获得结婚的物质条件。西欧的财产继承过程中虽然也有重男倾向,但对女性不完全排斥,没有男性子嗣的家庭,妇女可以完全继承家产,并且没有其他附加条件予以限制。西欧,财产继承的时间确立比较明确,或在继承人结婚之际,或在父母一方去世之时。有的则以立遗嘱的方式加以解决,父权制大家庭因此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摘编自【苏】谢明诺夫《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财产继承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财产继承差异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从东(日本)、西(欧洲)、北(俄国)三个不同渠道把这一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如表 所示),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留学国家或地区概况
日本留日学生的传播影响最早,其杰出代表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他的宣传深深影响了许多进步青年。自1918年起,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许多进步青年的启蒙之师
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旅欧勤工俭学运动,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人还创办了旅欧团组织的机关刊物《少年》,赵世炎、朱德、陈毅等人回国后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时代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促使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1921年春,刘少奇、任弼时等人赴俄学习。经过系统培训后,他们被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回国后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展和马列主义的深入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徐行《留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的杰出贡献》

围绕“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衡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是成也贸易败也贸易。由于岛国城邦的更迭,地理位置和体制,早期形态的城市是防御为主;但是城市本身跟随贸易和工商业自发生长,城市或者城邦的存亡更选并不影响人民的富足安定。不同于欧洲地缘城邦和自由贸易的社会模式,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隔绝,相对安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血缘宗亲和封建帝制统治,城市布局一直遵循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尊卑有序的文化指导思想,反映在城市平面形态上就是主座居中,左右对称的轴线布局手法。在实际的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如山地、水乡,虽有一些变异,但也尽量遵循这一主导思想。

——摘编自张延生《中西古典理想城市的形态比较》

材料二   关于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中的传承与创新,费正清着重强调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批学者则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内部结构。建筑风格呈现中西合壁的特色,布局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近代化街道空间的结合。通商口岸城市选址时倾向于远离老城区之处,以环城道路代替封闭性城墙。从全国口岸城市来看,西北城市依山布局,江南城市临水设街,平原城市平缓开阔,沿海城市随海就势。城市出现工业区、工业居住区、物流区、集体住宅、商业区、行政区、娱乐区等新的功能分区,并不断向城市郊区或外围乡村扩展。

——摘编自《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平面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古代希腊罗马和古代中国城市布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布局特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居民死于天花的比例从1771—1780年的每年5‰以上,下降到1801—1810年的2‰,到1831—1835年,则下降到0.83‰。

——摘编自T.H.马歇尔《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争议现状评述》

材料二   由二等面粉制成的重8磅11盎司的面包,价格为1先令的时候,每个贫穷和勤劳的人为了他自己的生计,或由他本人或其家庭的劳动提供,或者从济贫税中补助,每周必须得到3先令的生活费;供养他的妻子及家庭每个其他成员需要1先令6便士。

……

以此类推,按面包价格涨落为依据来确定他们的生活费,(即是说),以1先令为基数,在1先令以上,面包每涨1便士,对每个穷人本人来说得3便士,对其家庭每个其他成员来说得1便士。

——摘编自济贫决议(1795年)

材料三   英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年份

1751—1760

1761—

1770

1771—

1780

1781—

1790

1791—

1800

1801—

1810

1811—

1820

1821—

1830

1831—

1840

死亡率(‰)

30.3

30.0

31.1

28.6

26.9

23.9

21.1

22.6

23.4

——摘编自D.V.格拉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和人口运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要求:明确指出历史现象,解读时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2023-08-28更新 | 2178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吴楚芳:(1952年)解放军工作组驻在村里,斗那些地主恶霸。……群众意见大的就斗他们(村里的保长、甲长),然后把田地分给农民。……田地是按人头分的,我们家分了四五亩田,劳动力包括我爸妈、我,还有两个弟弟。

吴华发:19541955年龙塘村成立互助组,分3个互助组。互助组开始时,都是十家八家一组。……我家是1955年年尾入组的。……1956年年头就联组了,成立一个低级社,就是初级社。……后来又分成两个队了,太龙(人名)一个队,麦甲子(人名)一个队。

何沛良:1981年村里开始尝试分田到户。我们夫妻俩有8亩水田、5亩蔗地、1亩多花生地,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粮,很辛苦。农闲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做木工。

——摘编自万向东主编《珠海红星村口述史》

试从上述口述史料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说明其史学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

1978年开始,港台的流行歌曲尤其是影响最大的邓丽君之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东南风,吹入了中国内地。1979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本次会议不再继续提“文艺为政治服务”,而是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7912月,李谷一使用邓丽君式的气声演唱了纪录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该歌曲还采用了探戈的节奏,配器也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在此之后,《北京晚报》等就对其唱法和演唱风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对外来流行歌曲的模仿毫无价值,有的人干脆称李谷一是散播靡靡之音的“李丽君”,“使用气声是低级、庸俗、下流的”。因为存在巨大争议,电台、电视台曾停止播放《乡恋》这一歌曲。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才得以改变,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观众点播的方式推出《乡恋》,李谷一才算摘掉了“李丽君”的帽子。

——摘编自曹桦《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

根据材料,以“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

设有大司徒职官,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下辖遂人、遂师、委人廪人、仓人、司稼等,多部门协同救灾。

秦朝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规定: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

汉朝

有民曹尚书……汉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遣使者捕蝗”。

隋唐

有户部等兼管救灾的中央常设部门。开元初年,山东、河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爆发了严重蝗灾,唐玄宗派出御史担任捕蝗使,分道指挥山东等地的除蝗工作,并将灭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

宋朝

安抚使、廉访使等差遣职位也参与赈恤;宋真宗下令在全国推广常平仓制度;实行地方长官兼河堤使制度。

清朝

在黄淮等地区专设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康熙先后诏令善于治水的靳辅、于成龙和张鹏翮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水患。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李士谦,字子约,(北魏)赵郡平棘人也。

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

——摘编自[唐]李延寿《北史·李士谦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政府加强灾害治理的举措,并分析历代政府都重视灾害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解读材料二中的现象。
2023-12-12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河北专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西方学者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兴(崛起)大国必然挑战既有(守成)大国,后者也会主动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从而使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1980年美国军事作家赫尔曼·沃克在演讲中首次以“修昔底德陷阱”一说“隐喻”和“警示”当时的美苏冷战。2012年,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将“修昔底德陷阱”应用于对中美关系的“论断”和“警示”。

——摘编自黎海波、宋瑞芝《“修昔底德陷阱”:认识误区与战略应对》

材料二   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况西方学者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依据和这一看法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中美关系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出路在哪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