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024·浙江·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中国历代政府都注重人口统计。从如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历代实际人口估计数与官方户口统计数比较
A.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B.历代政府对人口数量把握精准
C.宋朝中国实际人口估数破亿D.17世纪以来统计数据基本真实
2024-01-30更新 | 313次组卷 | 3卷引用:测试使用,请勿下载(6月浙江卷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2023-07-10更新 | 2042次组卷 | 13卷引用:浙江省2023年6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   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19·浙江·高考真题
真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3月4日,刚刚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罗斯福要求国会授予他“一件唯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3月8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几小时之内,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如上周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不出一周,13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

——摘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二 1990-2000年美国经济数据(部分)


类别年份增长率或产值备注
通货膨胀率19904.3%
19991.1%60年来最低
失业率19916.8%
20004%左右30年来最低
国内生产总值1991
-0.2%
1991.3—2000.12持续高增长
20004.1%
互联网产业产值19995070亿美元超过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选自〔美〕诺顿等《美国全史》《历史》必修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紧急银行法》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影响。
(2)20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处于变与不变的状态之中。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经济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2019-04-19更新 | 1420次组卷 | 18卷引用:浙江省2019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高考历史选考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城“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
(2)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的原因。
2022-01-12更新 | 3674次组卷 | 29卷引用:浙江省2022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6 . 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9-01-30更新 | 86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综历史部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2019-01-30更新 | 2101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浙江卷)
8 . 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
20002006201020112012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7.752.3165.3185.8213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10.535135.8210.2246.4270.3

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018-06-01更新 | 2428次组卷 | 28卷引用:浙江省2018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