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势头有了迅猛发展。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1996年,在各成员提交的计划中,澳大利亚承诺到2000年关税总水平分阶段降低到0-5%,2004年,该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承诺到2000年以前简单平均关税率降到大致15%,到2004年,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

——据《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太经合组织运行方式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有益经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022-01-12更新 | 3967次组卷 | 34卷引用:浙江省2022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
2019-04-19更新 | 1679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9-01-30更新 | 2446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浙江卷)

5 . 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

2018-06-01更新 | 1565次组卷 | 17卷引用:浙江省2018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1)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举足轻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人类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创造历史,而历史又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空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