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帝退位后,黄兴认为政治目标已实现,“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角逐”,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期间,孙中山专心从事实业建设,对国民党党务“一切不问,纯然放任”;黄兴则积极为国民党争取选票,并认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黄兴主张“法律讨袁”,反对起兵,孙中山“格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后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的政治分歧及其后果。
昨日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

材料一   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

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
3 . 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典、老一般由乡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

材料二   ……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乡保一般按自己意愿行事,他们处于国家和社会的交汇处具有两面性。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

材料三   ……历代乡里制度,无论怎样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问题: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面性”。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7日内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真题(部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1年3月,摩洛哥非斯地区爆发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起义,法国派兵镇压。德国出面干涉,7月1日派军舰到摩洛哥阿加迪尔港,引发阿加迪尔危机。由于担心德国获得摩洛哥沿岸港口并建立海军基地,英国于21日发出警告,强调英国是处理国际事务不可或缺的角色。英国海军进入战备状态,总参谋长访问法国并视察德法边界。在英国强硬态度面前,德国同意与法国妥协,摩洛哥由法国“保护”,法国向德国转让法属刚果部分地区。11月底,德国军舰驶离阿加迪尔港,危机结束。德国对此十分失望,决心在下一次“考验”时不再退缩。同时,英法同盟的实质合作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阿加迪尔危机中的立场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加迪尔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昨日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2022-11-27更新 | 2145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3-07-17更新 | 3449次组卷 | 32卷引用:2023年高考广东历史真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啕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2023-09-15更新 | 2001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3年高考辽宁历史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2022-06-23更新 | 4152次组卷 | 32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广东历史高考真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3-06-10更新 | 6452次组卷 | 39卷引用: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