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美、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摘编自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和必修3

材料三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比较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变化。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正常的海外贸易,一度陷于停顿。

——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文”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膺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平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

材料三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四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婢,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初统治者实行的对外政策,并指出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并分析其制定的主要原因,简要列举新中因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种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种主张“无为而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三种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

——摘编自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罗斯福(1936年)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因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特别是德国,有人悲观地估计,仅仅清除柏林市区的瓦砾,就要20年的时间,然而令人惊叹的是,战后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人教版历史材料《必修二》


(1)材料一中“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指的是什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谈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概要谈谈对我国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清朝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摘编自《历史(Ⅱ)·必修》(人教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负面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