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打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把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建设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经济的新中国,苏联等东欧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既加强国防建设,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二   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方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规避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高能耗等问题。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及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闽南语是地球60种主要语言之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是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保留了上古和中古汉语的诸多特点。西晋以来,北方河南一带的民众因避乱逃荒等原因迁至闽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古代河南话占绝对优势,同时结合了间地本土古越语特色的闽南语。据初步统计,全球使用润南语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人数超过5000万,现今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和台湾地区外,还包括闽东北、浙东南、苏南溧阳等地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以闽南语作为基础演唱语言的南音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林振文《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等

材料二   因南语发音分为白话音与文读音,白话音一般用于日常口语交流,文读音也叫“读书调”,意指文读音是书面语的发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废除传统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取消“尊孔读经”。自此,闽南语吟唱古诗就少有人传承。建国后,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推广普通话,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使用普通话教学。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演进,闽南语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日趋边缘化。

——摘编自陈致烽、林璐璐《传承、创新与认同-再论泉州闽南语频道》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闽南语形成和流传的原因,并概括闽南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南语日趋边缘化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保护闽南语的对策。
2022-01-20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05)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商修筑的淞沪铁路(吴淞口至上海),因遭到沿线居民的反对,清政府将其买下,次年拆除。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竣工,标志着近代中国铁路的诞生。后来,清政府靠出让利权修筑了卢汉铁路(京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段)、津浦铁路、沪宁铁路等。1876--1911年,清政府共修建铁路9100千米。其中,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主持修建的铁路干线。1912-1949年的民国时期,共建铁路17100千米,但由于战争破坏或其他原因,一些铁路被拆毁。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有铁路22600千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对原有铁路进行修复、改建的同时,着手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铁路新线建设。到1978年,为了开发西南西北地区、增强中部和东部地区运输能力、直接通往港口和邻国等目的,共新建干线、支线铁路100多条。改革开放后,铁道部把建设资金主要投向现有营业铁路的技术改造上,先后完成了一些铁路的复线配套工程。另外,自乌鲁木齐到阿拉山口的兰新铁路西段竣工,并与前苏联土西铁路接轨,第二亚欧铁路大陆桥全线贯通;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铺轨贯通。另外,为解决煤炭运输,新修了大秦、新兖、兖石、通霍、朔黄等运煤专线。20031月,我国首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正式通车,结束了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20067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改变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中历史地图册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发展铁路事业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