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宋明理学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论,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也强调治学的目的是寻求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根本方法。

——摘编自陈翠芳《中国儒家史论》

材料二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进步思想的经济因素。
(2)指出材料二中的“先天不足”有哪些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幅描绘英国工业城镇的图画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
(2)如果把材料二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请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2022-08-31更新 | 4087次组卷 | 41卷引用:2023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C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糅入儒学,在此基础上,正式衍生出理学。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朝廷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2)指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
5 . 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西欧六国经济增长率为5%,日本的高达11.2%,都高于美国的4.1%。70年代初,就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而言,美国为24.36%,欧共体为20.12%;就出口额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而言,美国为13.4%,日本为6.4%,欧共体为33.7%。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但一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首先提出要独立于大国集团之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启发下,铁托等人萌发了组织不结盟运动的想法。

材料三: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与欧共体、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从宗旨到内容再到形式都有不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变化对国际关系格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不结盟运动与欧共体、日本对两极格局冲击的不同之处。
6 .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跌宕起伏,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是影响其演变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经济上,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外贸出口额的1/3,黄金储备的3/4,军事上、武装部队高达1212万人,在海外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垄断原子武器的生产技术。整体实力在全世界处于绝对优势。
苏联经济上,战前,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军事上,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大炮、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9300万发炮弹,军队估计1500万人。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

——摘自自韩铁等《美国通史丛书·战后美国史》、张象《从反法西斯联盟到两大阵营的对峙》

杜鲁门按照意识形态的不同把世界划分为二,攻击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是没有自由的极权国家,并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抗全国征服他们的武装的少数分子或外来的压力。

——摘编自张象《从反法西斯联盟到两大阵营的对峙》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就政府要求国会授权援助希腊、土耳其四亿美元问题宣读了总统致国会的咨文,这篇咨文很快便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文咨文的含义远不止援劝希、土问题,而且是正式宣布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遏制苏联采取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   到1970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苏联,进而追赶美国。60年代下半期的日本正处在以急剧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为特征的阶段。相比之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则由1948年的54.6%降为1970年的37.8%,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个中心。西欧、日本与美国展开了日益剧烈的贸易战和货币战,政治方面的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

——摘编自吴于隆、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下)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国际力量。简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主要影响。
7 .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到19世纪末,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由资本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世界经济分成了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面对欧美带来的工业文明和侵略扩张的双重冲击,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转变。

——摘自徐蓝:《世界近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从1999年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如: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都遭到了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在第三十一届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同时,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社会论坛也在开会。

——蒙雨:《探析“反全球化”的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材料三   这些反全球化力量主要包括:旨在维持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侵蚀和支配的宗教、文化运动;以跨国公司和美国的经济文化势力为主要靶子的一些反全球化思潮或意识形态;由有全球化威胁或剥夺就业而反对全球化的发达国家部分劳工,他们构成那里劳工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及社会基础;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分构成的部分反全球化运动,它们带有后现代和世界主义色彩。

——时殷弘:《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力量的主要来源及反对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全球化群体的特点,并指出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