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纺织品主导了世界纺织品市场。印度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色彩偏好,深褐色、黑色与深红色网格图案被泰国人喜爱,那些锯齿状边框、边缘部位采用几何图案或小花朵的设计样式被东南亚的人追捧,而大量开花的植物、树木图案的纺织品被运往了欧洲。随着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的逐步增强以及进口量的增加,欧洲各国国内传统的毛纺织业、亚麻纺织业以及刚起步的棉纺织行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措施被提上日程。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但是可以进口白棉布到英国进一步加工。同时,允许英国作为中转国将印花织物输送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杨静《从贸易角度看纺织文化的交流互鉴——16—18世纪的莫卧儿王朝为例》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值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了1790年的1662369英镑,再上升到了1802年的7624505英镑。这种持续的增长最终导致棉纺织品的出口取代了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产品的出口。正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中,出现了国际性的劳动分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在英国的棉纺织贸易中逐渐形成。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卧儿时期印度的棉纺织品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诸子异说,辩驳之风盛行,其中儒法之礼与法、德与刑对立。然而,战国末期儒法合流的取向巳初露端倪,这在《管子》和《荀子》那里已有所反映。……但西汉自立国以来,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回升以及儒法双方某些内在因素的相近性,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最终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如儒家化的法律等,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宝村《秦汉间的儒法合流及其影响》

材料二   汉初从秦暴虐酷刑、二世而亡的教训中,得出“刑罚积而民怨背,礼文积而民和亲”的悲剧总结。在沿用秦所建立的法律制度框架基础.上,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引入法律,改变了秦律的残忍冷酷。董仲舒是西汉中期以后礼法融合的重要理论奠基人物,他构建了一套融合礼与法的天人感应宇宙论哲学基础,从理论上解决了礼法融合的障碍。董仲舒的学说为经义决狱开启理论合理性,并为后世统治阶层构建更为完整的德主刑辅法制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董仲舒大力倡导的“春秋决狱"有力地促进了法律伦理化的司法审判实践。开始了后世引礼入法、引经决狱的潮流,启动了法律儒家化过程。

——摘编自寇纪元《从儒法论争到儒法融合:我国儒家法传统的形成及现代思考》


(1)根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儒法关系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这种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加以简要评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在漫长的丝绸之路历史上早已经历了国际化的过程,其中宋代货币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考古挖掘显示辽境内出土的钱币主要为宋朝钱币,占数量70%以上。……近年发现的若干金代窖藏中,出土了大量宋辽钱币,其中宋钱占70%以上。从西夏遗址、窖藏和考古发掘中发现,宋钱币占西夏流通钱币总数的90%上。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均有大量的宋币出土。……有统计显示,到 1959年止,东非发现中国、罗马、埃及等国古代钱币中中国钱币占 57%,其中能鉴定出年代的又有 91%是宋钱。

——摘编自崔蕊满《宋代钱币的国际化程度考》

材料二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 “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钱币国际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以懋迁(贸易)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

——1894年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行此六者,国不患贫矣;然百姓匮乏,国无以为富也。中国生齿,自道光时已四万万,今经数十年休养生息,不止此数。而工商不兴,生计困蹙,或散之他国为人奴隶,或啸聚草泽蠹害乡邑,虽无外患,内忧已亟。夫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

——康有为《公车上书》

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而吾国尚以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竞,不亦俱乎?……去愚尚智.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

——1898年康有为《请励工艺奖创新折》


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康有为的“富国”之法。
2023-10-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一些研究者不断细化、深化,“推拉模型”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无视移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回答为何当“推拉”因素发生变化后移民行为不一定随之变化,以及相似的“推拉”因素的作用下,同一群体中为何有的人走上了移民道路,有的人却依然故我,安于现状。

——摘编自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关税税率的变化

时期关税税率
鸦片战争前实行单口贸易,进口税16%,出口税率4%,海关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盛行
鸦片战争后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协定关税,中英税则列举26 大类进出口商品税率,其余商品进出口税率约为5%。完善船钞制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明确“值百抽五”原则,扩大免税商品范围,放松对外国商品管理,为降低外国商品在中国的流通成本,进口商品仅缴纳2.5%子口税即可在内地流通。船钞进一步降低,鸦片贸易合法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中国投资建厂,输入的设备同普通商品一样只缴纳很低的进口关税,产品销售于内地,缴纳5%的关税及2.5%的子口税就能遍运全国
八国联军侵华后为保证清政府的还款能力,列强做出让步,对关税切实以5%征收,并大幅降低免税商品范围

材料二 西方列强从鸦片战争开始,参与清政府海关税则的制定。继而以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为借口,借助上海小刀会起义(1853年)导致江海关瘫痪的契机,强行成立英、法、美三国关税管理委员会,取得江海关关税的征收权,逐步形成了外籍税务司制度。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在扩大海关税收收入规模的同时,国外势力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等领域,国家和商业秘密一览无余,在对外经济和政治交往中更加被动。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明宝钞(明初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发行的纸币)与铜钱兑换情况表

年份大明宝秒一贯值伐数
1375年一贯一1000丈
1390年一贯一250文
1488年一贯=1丈
1535年一贯=0.276文

——摘编自陈昆、李志试《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

材料二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宝钞发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化思潮,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刊载大量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章。

材料一中国农业,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经营方式的退步,已在任何独立国家之后;不,就是其它的殖民地国家,也比较中国要近代化得多了,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利用着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作汗血的挣扎。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样,安得不落伍。

——吴觉民《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二机械要制造,日用品也得制造;电站要建立,人民住宅也得建立;森林要开采,游息的胜地也得修饰。现代化中国,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

——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大讨论”的历史背景。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并予以评析。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911226日,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第2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向记者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见叶利钦”。199221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在参加联合国安理会首次首脑会议后,对美国进行为期一天的访问,并在戴维营与国布什就俄美双边关系、削减核武器、防止核扩散和全球安全等问题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会晤。会晤后,双方联合签署了包括6点内容的《关于两国新关系的戴维营声明》,宣布俄罗斯和美国彼此不看作潜在的敌人,今后创立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对民主和经济自由有共同信念的基石上的友好和伙伴关系。两国首脑宣称,俄美关系“已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但从会晤的结果看,双方既没有达成各自应削减多少核武器的详细协定,美国也没有承诺给予俄罗斯新的援助。

——摘编自陈杰军《俄美首脑戴维营会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俄戴维营会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俄戴维营会晤。
2023-08-1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部分学校(暨全国乙卷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2023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的说来,唐代在经济制度领域重平等、轻效率......而宋代恰好相反,在经济领域重效率、 轻平等。所谓重效率,主要指结果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或完成更多的设定目标,即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但是,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度之下的平等,自身就隐含着矛盾与衰落的根源。它使宋代的官僚政治成为社会进一步变革的阻力,从而使宋王朝未能出现历史性的社会与经济突破,社会的发展逐渐停滞,中国古代社会终究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摘编自谢元鲁 《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 ,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 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 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代前期经济领域“重平等”与宋代“重效率”的具体体现,并概括宋代“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并简要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