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70 道试题
1 . 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曾使西方陷入长久的梦魇,而当时的苏联却“风景这边独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决定以一个野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代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目标就是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
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
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几十年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前苏联)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材料三 (罗斯福)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新政)代表了一种应付经济危机的大胆的人道主义方法;它也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而且是在民主政体在其他地方摇摇欲坠或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这一点的。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这句话的理解。
(2)据说罗斯福新政亦曾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举措方面与苏联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给我们的启示。
2016-11-27更新 | 1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皖西七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国际因素和总的意识形态倾向无疑地使中共领导人接受苏联模式,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却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切的使命感,……以及苏联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有的唯一榜样,决定走苏联的道路几乎是势在必行的。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的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可是到1957年,中共的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来的一段时期。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即使是适度的、但也是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决定中国走苏联模式的“国际因素”是什么?概要回答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3)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016-11-18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百年来,世界近现代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之中,中国都是不知不觉地参与在内。经历了三百年之久的蜕变,我们竟可以如此说:西方近代文明,从最初的理想,到最后的终结,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有中国的影子或中国实体的参与。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必然的情况。

——摘编自许倬云《三千年文明大变局》


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任选世界近现代文明发展中一个或者多个阶段,谈一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3-2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基层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随着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解体,家户作为社区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开始突出。与此同时,个体小农对公共工程建设和保护的需求也要求有基层行政组织来承担,而且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激烈变动也使得基层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如邻里纠纷、家庭内部矛盾等等。因此,乡里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国家深化社会管理、建设中央集权国家秩序的需要,也是乡里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摘编自卜宪群《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

材料二   上至秦汉,下迄唐宋之间,广大基层全是非宗族化的乡村。这期间的乡村无自治可言,国权归大族,宗族不下县,县下惟编户,户失则国危。乡村社会的实质是个极端的“非宗族化”的“吏民”社会。

——摘编自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材料三   在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着“官”的和“民”的二元组织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中包含了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由于这些“民”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建立了相对严格且便于实施的规章制度,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化方式,借助血缘的、地缘的、业缘的纽带,故能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封建政府能容纳这些基层自设社会管理组织的存在,意味着封建社会根据社会形势变化已经做出适应。

——摘编自王日根《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与汉唐时期相比的突出变化,并谈一谈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对当代的启示。
2023-05-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今天的中国,是由历史的中国延续而来,疆域、人种、民族、文化、社会和山川风貌,都是我们祖先的遗产。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历史发展道路。国家治理与道路选择、文化传统都是不可分离的。我国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展现出令世人瞩目的治理能力。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不仅始终是有为的政治家们的梦想,是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也深深固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学习时报》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1)依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观念的思想基础。
(2)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2024-02-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奇石艺术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谈画报

以图为主、辅以文字的画报的创办则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先进知识和思想的障碍。因此,在清末民初的中国,通过创办图文并茂的画报启迪民智、申说文明,就成为很多知识分子改良社会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途径。

《醒俗画报》创办于忧患深沉的20世纪初,该报由普育女学创办人温世霖和私立第一中学堂(后改名为南开中学)英文教习吴芷洲共同发起创办。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办刊主旨下,画报关注近代天津城市方方面面的遗风陋俗,从社会风俗的改良入手,徐图国家的进步,为造就一个新的文明的社会和国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考察《醒俗画报》的内容不难发现, 从每期封面的“讽画”到“唤醒国民、校正陋俗”的办刊宗旨渗透于画报的各个角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以上材料摘自李文健《清末民初的城市画报与社会改良—以天津《醒俗画报》为例》


英国商人美查在 1878 年成立了“点石斋”书局,随后美查在 1884年 5 月 8 日开始刊行 《点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的刊名也因此而得来。

《点石斋画报》 是风行于晚清的一种新闻画报, 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新闻、 市井生活、 民间故事以及国外传奇等, 是最能反映晚清社会生活的史料,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清晰地映现出晚清社会的变迁。

——材料摘自宋林林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社会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以一位历史观察者的身份,谈一谈你眼中的清末画报画。(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05-0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4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政策大事记

重要事件

相关政策

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有计划、积极地发展小城镇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开始允许务工、经商的农民到集镇落户
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发展小城镇”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发展城市群

——摘编自钱振明《走向共同福祉:新时代中国城镇化政策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2~2012年,中国出现大城市迅速增长,而中小城市萎缩的状态。近年风行一时的县改区,更是将此推向极致。据民政部数据,2010年至2020年,全国共撤销了149个县,增加了120个市辖区。例如,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堪比整个纽约市面积,或相当于20个曼哈顿岛,2016年变为上海的一个区。省会城市长春、武汉、济南、长沙和南宁在县改区后市区面积都达到7000平方公里以上,远远超过上海。北京1.641万平方公里的市区面积,在世界范围内也罕有其匹。县改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机遇,很多地方蜂拥而上,城市越做越大,变相加剧城乡差异。很多城市在新兼并的区域大量建造新区、工业园区、高新区、保税区以及田园城市等,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但确实也有很多成为烂尾工程。

——摘编自王旭《从“城”到“乡”:中国城市化亟待转型》

材料三   大革命时期,法国政府将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土地成为私有,农民种地积极性非常高涨,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好景不长,由于土地分散,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农村现代化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给55岁以上的农民发放“终身补贴”;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组建土地整治公司,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将买进的地块集中连片,整治成标准农场,然后再低价保本出售。另外,国家还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与此同时,政府为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对农业机械进行价格补贴,免除农业机械燃料税。之后,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将全国分成了22个专业化产区:巴黎盆地,土地肥沃,成为小麦种植区;西部山区,草场资源丰富,重点发展畜禽牧业;北部地区,气温低,大规模种植了马铃薯和甜菜。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商品量,对耕作、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储藏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于是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法国农户基本上都是合作社社员。

——摘编自马生祥《法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发展趋势,并简析1979~1984年政策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前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农村现代化改革的特点,并谈一谈其能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2024-03-11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材料二   由于1832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1830年,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看待材料二中选民增加带来的影响?材料三中美国政府强迫印第安人西迁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南粤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处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资、期满安置、患病医治等。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中国人出国问题上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大量华工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一谈华人移民美国带来的历史影响。
10 .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2010年美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单位:%

年份

产业结构

1870

190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农业

21

17

7

4

3

3

2

2

1

工业

21

26

38

38

35

33

28

25

20

服务业

58

57

55

58

62

64

70

73

79

数据来源:库兹涅茨,1999;麦迪森,2003;米切尔,2002;Word Bank,2015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服务业现代化理论分析》

材料二: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服务业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够达到7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90%,美国接近80%。就世界服务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而言也达到了6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达到50%左右。进入21世纪,美、英、德、日、法等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世界服务贸易还会以较快速度保持增长,助力全球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韩岳峰《美国服务贸易特征模式研究》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905亿元增长到427032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5%,占GDP的比重从24.6%上升至51.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8.4%上升至58.8%,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至2017年底,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主体,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增税收占全部新增税收收入的比重的54.3%,是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转型,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新引擎,谱写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全球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角度,谈一谈推动当代中国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2023-11-13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全国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