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三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一百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四     现在这样的观点还写进了大学教材:“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指导思想。在领导地位上资产阶级让位给工人阶级,在指导思想上民主主义让位给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单纯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弊端,片面强调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否定了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你不行,由我来”的思维模式,并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线索。面对新时期更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青一代,这种理论的说服力有多大,是很值得怀疑的。                           —《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2)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4)根据材料三分析,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过去是什么视角?又提供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什么新视角?(2)
(5)阅读材料四,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请从两个方面说明,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2013-07-01更新 | 5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二3月月考历史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进行了哪两次大规模的斗争?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抗战时期中共始终坚持了什么抗战路线?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在华北地区取得了什么战役的胜利?
(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伟大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一一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三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布于世,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路线上的斗争。历史并没有一边倒,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使张謇所说的“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成为社会意识,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

以下层为主体的民变如千波万澜,起伏与南北各地,它以动乱的形式为革命开创了社会环境。新政以自我挽救为动机,但当它成为人们沉重的经济压力时,它又变成了加速王朝覆灭的催命符,在革命和改良的对峙中,下层群众作出了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张謇《致袁世凯函》

材料五   记者: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革命,可能立宪派会怎么怎么样……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辛亥革命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汪荣祖:假如是猜测性的,你可以说会更好,也可以说更坏。………你说的必然、偶然是在史学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大势所趋的事情是有地,但是在大势所趋当中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太多了,假如当初的满清能够更满足一点立宪派,我想情况会不一样。

——摘编自汪荣祖《革命史最猛的一剂药》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简要说明三个阶段的具体史实。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1919年和1949年的两件大事。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是必然的结果”这一问题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2012-09-10更新 | 3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三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资治通鉴》B.《史记》C.《通鉴纪事本末》D.《汉书》
2010-11-01更新 | 9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