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1 . 如表为陕甘宁地区(根据地)没收地主等阶级财产收入简况表(1936~1937年),表中数据变化(     
1936年1937年
总额(单位:万元)65.32.3
占财政收入比重55%4.41%
A.说明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的实行B.折射敌后战场的困境
C.体现中共推动统一战线的努力D.源于日军掠夺的加剧
2 . 【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

——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
23-24高二上·湖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董必武曾将“政法主义”归纳为“人民司法”,用以指代“人民民主制度与革命法制”。政法机关作为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刀把子”,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党的核心工作服务。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解放战争已经开始B.新中国要巩固政权
C.三大改造已经完成D.改革开放迫切需要
2023-12-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20世纪80-90年代,中共中央发文,将“思想道德”放入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等等。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共中央(     
A.对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重视B.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对经济转型困难的策划应对D.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
2023-04-06更新 | 419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表是清代后期福建、广东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时段

总人数

年均

1801-1850年

32万人

6400人

1851-1875年

128万人

5.12万人

A.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B.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C.劳动力跨国流动成为就业新主流D.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
2023-04-06更新 | 536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博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内府总管是英国贵族庄园领地中的重要职位,负责审计账目,监察地方法庭及地方官员。13世纪末起,内府总管的司法权力开始削弱,贵族也开始聘请专业审计师来负责会计工作。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英国(     
A.封建经济开始解体B.政治制度变革加剧
C.近代因素逐渐孕育D.文官制度初步形成
23-24高一上·湖南·期中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一个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秦国完成统一后,农战政策的基本前提发生了变化,而与其相配套的抑制工商的管理政策自然也有所松动。秦朝允许民间开发山林矿产资源,因而出现了私人经营的盐铁矿业。当然国家对盐铁私商实行高税收的政策。为了自己江山的千秋万代,秦朝统一了各项制度,其中在经济制度建设方面的强化对秦朝及后世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黄栋法《论秦国秦朝的经济制度建设》

材料二   公元前140—前88年,汉武帝刘彻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在政治上采取建立中朝、推恩令等政策,在经济上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称为新经济政策。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体制,通过统一币制、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和平准制度等措施,打击豪强商贾势力,驱民归本,增强中央政府经济实力。

——摘编自张伟《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2023-11-22更新 | 2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满足庶族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唐王朝推翻隋朝的统治后,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宋代科举制度在隋唐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材料二  二十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数以万计的中国学生从上海或天津上船,往日本的福冈、长崎、东京进发。从京师同文馆的选派生到各省保送的望族子弟,从在任知府、知县到一般小富百姓,纷纷联袂东渡,甚至出现了兄弟、父子、姐妹、夫婿相伴留学东洋的景象。据留学日本史学家实藤惠秀统计,从1901年到1907年,中国留日人数高达26000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简析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的主要因素。
2023-11-2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7世纪以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到1730年,利物浦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以上,1750年为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笛福描写道:“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游览之间它(利物浦)又大了一倍以上,它的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B.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英国在世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D.海外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