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2023年9月,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召开,科技智能出现在亚运会比赛的每个环节。赛事核心系统上云、数字火炬手、自动驾驶巴士、裸眼3DAR数字穹顶、“8KAVS3+双Vivid”超高清转播技术等科技的运用,加强了普通人的互动感和参与感。这说明(     
A.人工智能推动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改变
B.科技成果的应用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
C.中国的现代科技智能水平世界领先
D.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整体进步
2 .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回升到第三名;香港银行存款额超过15万亿港元,较《香港国安法》实施前增加了8.5%;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增加到9049家,创历史新高。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B.香港稳定发展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C.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关键性一步
D.依法治港保障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3 .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持续推进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重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这些外交倡议和实践

A.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B.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
C.使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获得了突破D.意在构建世界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4 . 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杜北乡上京村东,寺中保留着一幅珍贵的明代壁画。壁画将肩扛竹竿的盲人卜者、摇着货郎鼓的货郎、身强力壮的泥瓦匠,以及两个儿童描绘得活灵活现。该壁画(     
A.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B.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
C.以通俗易懂的内容表现佛教本土化趋势
D.以浓郁的世俗韵味迎合市民的文化需求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在周礼中,从周天子到公卿、诸侯、大夫、士,祭祀所用器具有所不同,数量多少有所不同,祭祀方式有所不同,而且服饰花纹也有所不同。周礼中的上述差异体现了(     
A.等级制度的产生B.宗法制度的确立C.分封制度的发展D.礼乐制度的严格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自清入关到清帝逊位不到三百年时间,研究边疆史地的著作达三百余种,作者达二百余人,而且80%的研究著作是在晚清道光咸丰年间产生的,可谓著作如林。这体现出(     
A.清中叶以来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B.中西间史学观念的融合加深
C.康雍乾年间边疆危机的不断加深D.近代史学家强烈的忧患意识
8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历史由“人类全体或大多数之共业组成”,他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使国民“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治史理念(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B.根源于马克思主义
C.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D.具有现实关怀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80年,四川第一棉纺印染厂、成都电线厂等5家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将原来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由在成本中列支的职工工资改在企业留利中支付,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同企业留利挂钩。这一改革     
A.缘于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B.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D.推动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
10 . 1352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颁布诏令,在民众中选出12人组成陪审团。陪审团依据证人证词及相关证据做出裁决,由法院的见证人演变成具有司法权的裁决人,近代陪审团制度诞生。这一制度(     
A.有利于法院裁判获得社会认同B.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
C.保证了判决结果的公平公正D.意在扩大民众的权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