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地主”开始成为农民痛苦的直接原因和首要原因及农民革命的主要对象。会议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称,作为“帝国主义之工具”的广东大商买办阶级和“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还没有利害的冲突”,“广东的农民与地主之争斗,工人与大商买办阶级之争斗,小商人与军阀之争斗,都很明显”,在具体分析农民运动兴起的原因时更用“中国地主重组和军阀战争、官厅苛税及外货侵入之影响”一言以蔽之。《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制定了“结合中农,佃农,贫农,雇农以反对大地主”的政策。

——摘编自杨泰龙《革命与农民:中共对农民革命的认知演进与理论建构》

材料二   据相关文献统计,到1924年年底,广东全省有14个县成立了农会,入会农民有18万多人。到了1925年5月,广东省还成立了现代中国第一个省级农会,这个农会的成立标志着广东农民运动达到高潮。到1926年,广东省的农民协会会员有62万多人。

——摘编自罗歆宏、刘建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理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0~1870年,法国政府大力支持铁路建设,并带动了各种与之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机车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和车站建筑业等。同时铁路里程由1830年的38公里变为1850年的2083公里,到1870年达到17929公里。随着铁路网的逐步建成,农民“已经懂得了一些外国的竞争,机器的使用,生产成本的高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使得法国“朗格多克布满了葡萄园,北部平原种满了制糖的甜菜,城市的四周都是菜园,诺曼底、夏罗菜、莫尔旺等地区都专门从事畜牧业”。据统计,最初建在城郊或人口稀少之处的各个火车站,都很快成为人口繁居和货物集散之地,并逐渐成为新城市的中心。总之,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深刻地改变着整个法国的面貌。

——摘编自汪建丰《略论1830——1870年法国的铁路建设》

材料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铁路发展如何与国民经济相匹配以及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铁路的对外开放等问题,中国铁路行业由“放权让利”起步,进入改革初探期,逐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铁路发展模式。随后通过“大包干”的实行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试点,依靠科技创新和改进施工技术,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1996~2000年,中国新建了5340公里的新线和2580公里的既有线复线,同时完成了44公里既有线的电气化改造。

——摘编自曹文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铁路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0~1870年法国铁路建设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近代法国和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启示。
3 . 下图所示的邮票图案来自四川省成都市北杨子山一号东汉墓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以起伏的群山深谷为背景,描绘了东汉时期四川人民在山里开采和运输井盐的劳动情景。该画像砖可用来研究东汉时期
A.家庭制盐业的发展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制盐业的雇佣关系D.井盐生产的工序
23-24高一上·云南楚雄·期末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变法开始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报刊,并提出鼓励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政策。维新派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这种文体半白半文,平实易懂,笔锋感情色彩浓郁,出现了一些既有时效性,又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中央带评论,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尽量贴近读者的阅读。维新派的报刊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开展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瞿小纯《从中国新闻报刊史看其时代特征》

材料二   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废止了前清新闻旧法令——《大清报律》,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辛亥革命进行时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刻在其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 100 多种,猛增至近500 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 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摘编自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办报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报刊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2024-02-05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年,清军入关后清朝定都北京,盛京成为陪都,为了保护“龙兴之地”,统治者设置了柳条边地区,禁止汉人、蒙古人等开垦,这一政策阻碍了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康熙年间,为了对付来自沙俄的威胁,修筑了通往东北的驿道、驿站及屯兵重镇,进而促进了驿道腹地城市的兴起,如宁古塔、依兰、卜奎、瑷珲等城市,都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清前期在东北地区新置府、厅、州、县共104个,其中辽宁省38个,吉林省45个,黑龙江省21个,在这些新置的府县中,县一级的最多,共计73个。清前期,东北地区城镇的分布空间受到驻防体系的影响,主要城市集中于驿道附近和辽河流域。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城市的分布趋于分散,边疆及其内陆地区开始兴起了一些军事性质的城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

——摘编自王士宾《清代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   东北自开商埠地的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中美两国在上海签订的《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在该约的第十二款中有“奉天府(今沈阳)、安东县二处地方,由中国人自行开埠通商”的字样。清政府及东北地方当局所谓的“自行开埠”,即仿照条约开放口岸的形式,自行在中心城市或边境重点城市中划出一部分土地,统一按近代城市发展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然后分片对外出租,允许中外商人到此租地、建房、经商,中方给予减税、让利等优惠,以期使这一地带迅速繁荣,成为城市近代化的先行地段。20世纪初,日俄两国倚仗侵略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东北一些重要城市强行设立铁路附属地,由于日俄对所属附属地进行重点投资,因此附属地无论是人口还是建筑空间方面,其发展速度都要快于东北传统老城区,并逐渐取代老城区成为城市里最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中心地带。

——摘编自曲晓范、李保安《清末民初东北城市近代化运动与区域城市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与清末东北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东北地区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
2024-01-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17年年底,美国总统试图利用沙俄的崩溃、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的形势,收拾残局,迫使他们在战后按照美国的设想建立世界和平,企图使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宰。到1917年,交战各国在经济、军事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失,实力的对比突变,而美国的优势慢慢展现出来,国力的增长伴随着谋求与国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因此,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是谋求世界霸权。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实施,使美国的对外贸易损失惨重,这成为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一战中美国的贷款主要涌向协约国,到1917年政府批准给协约国的贷款达23亿美元,德国则仅为2700万美元。

——摘编自漆怀梅《浅谈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材料二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经历了一个从中立到参战的根本性的转变过程。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美国一贯主张的“欧洲均势”被打破,二是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和挑战。美国的参战,不仅改变了战争总体力量的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且改变了美国的战略态势,使美国由此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

——摘编自田晓航、王蕾《〈开罗宣言>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7年美国宣布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影响。
2023-07-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后,面对战争的硝烟,各种论调此起彼伏,“速亡论”和“速胜论”随着战争风云的诡异多变与战场形势的急速演进,不时甚嚣尘上……1938年5月,毛泽东连续发表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战的理论,并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毛泽东不仅将战争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而且还从中日双方实力的基本情况及其相互转化的演变态势上,指出了各阶级敌我力量变化的基本趋势。

——摘编自中青网《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7年8月11日,周恩来在南京国防会议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抗战的持久防御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作了阐述,对国民政府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谋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国防会正式确定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作战规划最终落实在持久抗战主旨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认为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故将《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让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以此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持久抗战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持久抗战思想引起国民政府及将领共鸣的原因及持久战思想的影响。
2023-03-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需要大量粮食,包括军队用粮,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经营用粮,赈济救灾用粮等。但全国尚未完全统一,人民币信用不足,生产停顿,物价不稳,且由于长时间战乱和人口的增长,粮食产量也不容乐观。鉴于此,1950年年初,中央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征粮,下令贫农只需要负担其全部土地常年总收益的5%~10%,中农15%~20%,富农25%~35%,地主40%~60%。政务院明文规定:中央政府征收的公粮和地方政府附加公粮,两项合计占农村实际总收益的32%。对个别富裕农户,如地主等“最高者不得超过其农业总收入的60%”,特殊者应控制在80%以内。

——摘编自杨奎松《从“小仁政”到“大仁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中共领导人在农民粮食问题上的态度异同与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征收公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公粮征收方案的特点及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央苏区政权建立(1931年)后,为树立清风正气,永葆初心与本色,及时有效地遏制党政机关中的腐败现象,改善中央苏区经济状况,改善党群关系与民生福祉,为“反围剿”斗争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国共产党对新生的红色苏维埃政权展开了肃贪倡廉、拒腐防变的伟大探索与实践,在充满藜蒺险阻的艰难环境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监察制度,形成了以党内监督,行政监察,群众监督为内容的监察制度体系,三者彼此配合、互为补充,为中央苏区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制度保障,成功缔造了一个“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摘编自包涵《中央苏区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二鉴于国共合作的大环境,再加上抗日战争的紧迫性,抗日战争时期,对革命根据地的监察制度做出了调整。一方面,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严峻形势,暂时废止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监察制度。同时,抗日民主政权并未设立独立的行政监察机构,原本由工农检察委员会行使的监察职能,改为由边区参议会行使。另一方面,由于参议会无专门的监察机构,不可能对分布在全国十几个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监督,于是,在政府内部设立行政监察专员公署,以此作为派出督察机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行政监督专员公署是根据地政权中极为重要的一级政府,它还具有督察以外的其他行政职能,或者说它主要还是一个行政机关。

——摘编自陈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监察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发展和完善监察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监察制度调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调整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492年哥伦布踏上新大陆开始,西班牙就陆续在加勒比海和美洲沿岸设立据点并向内陆推进。1535年,西班牙人在秘鲁建立利马城,并以此作为逐步控制南美其他地区的基地。在西班牙统治的几个世纪里,西属美洲的原住民不断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驱赶和屠杀。同时,西班牙人从欧洲带来的病菌又多次引起瘟疫,使得原住民的人口大为减少。后来西班牙人为了开发新大陆的资源(贵金属、蔗糖、烟草、可可等),又不得不从非洲引进大量的黑人奴隶来从事种植和开采活动,从而促成了兴盛一时的奴隶贸易。

——摘编自项冶、黄昭凤《1518世纪西班牙美洲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18082月,拿破仑一世趁西班牙国内发生内乱时率军入侵西班牙,将其哥哥约瑟夫·波拿巴扶上了西班牙的王位。西班牙国内的政治变动随即引发了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动荡,委内瑞拉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要求独立的革命,拉开了对整个美洲未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独立运动的序幕。西属美洲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运动从1808年开始,到1826年结束,实现了拉美人民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和建立民族国家的基本目的,但仍然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对西属美洲独立运动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世纪后西班牙在美洲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期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期英属北美独立运动和19世纪初期西属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结果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