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和王圭的对话所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分析“太宗深然其言”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治国理政观对唐代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然,中共一大会议在讨论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网领”,只简单说明并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处具体谈到,作为中国的“共产党”在中国该怎么做,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

——摘编白杨奎松(关于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全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提出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干部们提出了从“战斗队”转变为“工作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报告》无疑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理论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李捷(毛泽东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共一大“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中国实际状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前,汾河水量充沛,汾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较早形成和集中分布的区域。春秋时期,汾河流域的城邑最初集中于下游地区,之后汾河中游地区城邑逐渐增加,形成了“绛—曲沃”中心城邑体系。晋国晚期,“晋阳—平阳—安邑”崛起。战国至西晋,汾河中游是城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出现经济都会、祭祀型城市等多种类型。唐代城市数量增加,并改变了之前集中于流域内河谷地带的分布格局,城市体系呈现以“太原—蒲州”为中心。宋元时期,平阳在国家都城东移北迁,以及金元军队数次南下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上升,城市体系转变为以“太原—平阳”为核心。

——摘编自武亨伟《汾涑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材料二   明清以来,汾河水量明显减少,有“太行山西浊汾流”的诗句,襄汾以北河段已经“舟楫不敢行”。清代中上游段仅能趁山洪爆发漂流椽筏,下游新绛以下只可通木筏,其余皆不通舟楫。明初,山西人口403万余,相当于河南、河北两省的总和,于是有“大槐树移民”现象。元末汾河发源地管涔山地区森林覆盖率是40%,明末下降到15%,清末降到10%。洪武元年至宣统三年,平均14年就有1次旱年。明清山西兴修水利工程253项,是同时期陕西省的3倍。明清以来,因引用汾河及其他河湖泉水导致的“水案”几乎遍及全省各地。

——摘编自行龙《汾河清山西盛》、《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前汾河流域城市发展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以来汾河水量减少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能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4-01-14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立国后不久,提出了“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舰队清除了贡道沿线的不安定因素,东南亚贡使蜂拥来华。永乐二十年(1423年),以南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满刺加等东南亚国家为首的16国遗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以致“诸番使臣充斥于廷”。东南亚国王入明朝贡,明政府极为重视,对其“优待礼隆,赐予甚厚”。明中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先后在亚洲建立起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东南亚均被纳入了殖民地贸易网络之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

——摘编自和洪勇《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关注,但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考察团归国后,考政大臣皆力陈中国应仿效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推行政治改革,并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三   197856月间,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考察欧洲,回国后,考察团向党中央提交了考察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经济上,要利用欧洲的先进技术,服务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和积极性、主动性。”6月底,邓小平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说:“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这些想法后来大多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与东南亚国家朝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谷牧代表团出洋考察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如何加强对外开放。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较长时期内,国际形势险恶严峻,因此我国不得不通过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即通过结盟、建立军事战略关系等手段来制约可能入侵的外敌。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和苏联结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实行“两个拳头打人”,联合亚非拉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既反苏又反美;20世纪70年代实行以联美抗苏为核心的“一条线”,都是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结盟外交路线的推行虽有助于实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外交战略目标,但这种同大国结盟的做法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摘编自 李毅弘《论邓小平对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二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关系趋向缓和,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对独立自主做出了一些新的阐释。他首先强调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继而提出要奉行真正不结盟的政策。他还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交往。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大转折,东欧发生剧变,苏联也演变解体,东西方冷战格局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頂住了西方資本主义势力和平演变的攻势,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爱华 《冷战后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战略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外交战略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外交战略的因素,并说明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外交思想嬗变中可以获得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学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涵盖了诸多层面。第一、先秦的内外服制、分封制、礼制、世卿制以及郡县乡里制、军功爵制、官僚制等。第二、在此前偏重上层统治结构、皇帝官僚制度、律令制度等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第三、古代官吏选任、考课、监察等制度的演变历程。

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

——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史索《202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在古代政治“政务运行”方面的贡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武器远远领先于中国,这也是在更大战斗中中国军队损失大于英军的原因之一。但是,武器并非清朝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战争的过程来看,清朝不乏英勇善战的士兵,也有激战到底的军官,但是清朝许多官员软弱无能,甚至临阵而逃,他们自己无法领导战争的胜利,还在朝廷大搞舆论,打压主战派,力主求和,最终战争失败。

材料二   以《南京条约》为起点形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全方位渗入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教育等领域,如同操控木偶的线,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重要手段。这一体系又与中国自身的封建腐败肌体深度结合,衍生成一种变态的制度和畸形的秩序,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秩序。

—摘编自郭卫东《〈南京条约〉是百年国耻的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签订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洞察新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确立了对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只要帝国主义“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19496月下旬,刘少奇率团秘密出访苏联时,斯大林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将“立刻承认”并予援助。毛泽东在6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一边倒”政策,昭示新中国将坚定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摘编自苏格《中国外交的伟大历史征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广交朋友,在反对殖民统治、维护独立自主方面取得共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进程:与东盟开启对话进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不断深化地区合作;参与创建二十国集团,在经济上全面融入世界;构建的“金砖机制”成为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模式、不同文明携手合作的范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轮廓。

——摘编自董向荣《中国的多边外交实践与多边主义理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三大外交方针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影响新中国多边外交实践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在汉武帝时期,汉代就已设立掌管民间俗乐的“乐府令”。根据《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设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并加以分类编排予以演唱。从数量来看,仅仅是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巳著录28家314篇。东汉乐府史籍不载,当也不在少数。从作者看,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个部分。贵族和文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两汉乐府的精华在民歌。

——摘编自罗宗强、陈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材料二   1937-1945年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后,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涌进了文艺领域,根据地的文学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1942 年之后,根据地的文学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指引下,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是其中的佳作.

——摘编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例如《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改革文学;以贾平凹《高兴》为代表的关于农民工进城的文学书写。而徐则臣的《王城如海》,则设计了一个以世界、全球化为叙述空间背景的新故事.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外开放、学习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同时,发起了“寻根文学” 的文学思潮,来重建当代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血脉关系,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摘编 自张丽军《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乐府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文学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67月,沙皇任命斯托雷平为大臣会议主席(首相)。斯托雷平上台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地方行政改革计划最重要的内容是设立地区总长,由地区总长接替首席贵族和土地调解官的部分职能,省督的职能也得到了扩大。新的社区管理单位是自治局,自治局由各阶层代表组成。同时,要扩大地方自治局选举人的数量,并扩大犹太人的权利。同时,1906年颁布法令规定农民有权退出村社,随时可将份地确定为私产,以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完全脱离村社的土地),通过农民银行扶持“殷实”农民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19091913年,沙俄粮食年均总产量为50亿普特;1913年的俄国粮食人均产量纪录直至赫鲁晓夫时代才被打破,当时的俄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摘编自李丹,陈丽平《简评俄国的斯托雷平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斯托雷平的改革。
2022-10-06更新 | 285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