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据考古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具有鲜明的古蜀特征,其中铜尊、玉璋等众多文物,具有中原特征。这反映了(     
A.中国早期国家已经出现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C.蜀地文明源于中原文明D.古蜀地区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2023-01-11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文物部门分别在永丰、樟树、九江、湖口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烧土块中发现有稻草和谷壳的痕迹,还出土了石斧(砍伐工具)、石锄(翻土工具)、石刀和石镰(收割工具)等器物。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当时江西(     
A.先民开始用火烧烤食物B.原始农业已经兴起
C.稻作从北方传播到江南D.具备初始国家形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兼容并蓄B.多元一体C.和谐共存D.天人合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23年9月,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多件出土自洛阳的文物惊艳亮相。其中,有“超级国宝”之誉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首次面对公众开放,引来众多游客驻足欣赏。二里头文化遗址“绿松石龙”(     

A.很有可能是商文化的历史遗存B.反映了戎狄蛮夷华夏认同观念
C.体现当时人们对龙的图腾崇拜D.实证了统一封建制国家的存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作为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三星堆遗址(距今约3200年),最近考古发掘又取得了重大进展。此次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异于中原的青铜面具、人像,青铜神树(象征连接着神界、人界和冥界);也有和中原类似的青铜礼器和大型仪仗用具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巴蜀文明受到长江中游、鄂西川东地区文明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以下选项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三星堆遗址历史久远,只有通过考古发现才能了解古蜀文明
B.发掘出来的文物可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实证
C.异于中原的青铜器有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有关
D.中原地区夏商王朝创造的礼制对周围方国文明影响深远
6 .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三幅图所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左到右分别是埃及古阿比多斯的埃及牛的黏土模型、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藏的牛尊和亚述帝国王宫出土的人面飞牛石雕。这些考古文物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历程B.社交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性
C.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D.埃及文化的世界价值与意义
7 . 1975年,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酒像石上有一幅“养老图”,画中老者手持皇帝专门赐给高龄老人的鸠杖(如图)。1981年,甘肃省武威汉墓出土《王杖诏令册》竹简26枚,记载了汉宣帝时期的尊老法典。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汉代(     
A.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B.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C.家给人足的小康生活D.整齐划一的法治氛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14—201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镇名山”医巫闾山的辽帝陵进行了考古勘察,下图是发掘的部分文物图片,据此可知,辽国        

     图1玉册(古代皇帝祭祀用的册书)                         图2手工艺品
A.为记录契丹语创造了契丹大字B.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
C.汉民族与契丹族出现文化融合D.皇帝经常祭祀于医巫闾山
9 . 大英博物馆是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汉斯.斯隆是享誉英国的收藏家,其藏品包括书籍、手稿、动植物标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1751年,他立遗嘱将私人收藏捐赠给国家,希望建立一座博物馆,“或将不时欢迎—切具有相同参观和浏览之渴望的人到访参观”“这渴望可以是,尽可能有用,或是努力满足好奇求知之欲,或是增进所有人的学识和新知”。社会舆论认为建立博物馆“有益于增进不列颠的荣耀”。1753年英国国会立法成立大英博物馆,斯隆的收藏成为展品核心。后来以库克船长为代表的探险家提供来自澳洲及更远的世界的珍岛,进一步丰富了馆藏。

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者需要提前提出书面申请。门票一开始每天十张,后来增加到二十五张。

大英博物馆在19世纪的新获藏品,反映了英国基于海上霸权获致的日新月异的帝国势力。英国在埃及击败法国后,将法国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来自英国人埃尔金在希腊进行的考古发掘,将这些艺术品偷运回英国的做法被认为是对希腊的公开破坏。I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从圆明园中盗出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女史箴图》。1810年,登记参观制度被废弃,结果访客人数急剧上升。19世纪中期,大英博物馆被批评“开放时间正好处于劳工和匠人最不方便的时间段”,因而增加了开放时间,以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0世纪大英博物馆继续“关注过去”,又在全球范围收集大量当代藏品。70年代,围绕是否收参观费发生了争论,“考虑博物馆回报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它给公众带来的教育红利,的观点占了上风,博物馆坚持免费参观。197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宝藏特展》吸引了160多万人,这个惊人的数字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史上无出其右;这批藏品在整个70年代都在苏联、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的各大博物馆巡展。此后大英博物馆与各国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览都获得成功。博物馆的受众面也在—系列电台节目,如《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得到拓展。

——摘编自【英】詹姆斯汉密尔顿《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史。要: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7-10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汉代牛耕画像石,出土于江苏省睢宁县双沟镇。画像中二牛抬杠犁耕,农夫单手扶犁,旁边还有一个妇人正挑着担子为农夫送饭,农夫后方还有一儿童提篮播种。这一文物反映出(       
A.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开始确立B.生产方式具有多样性
C.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明显D.农耕家庭的劳作场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