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法律制度不仅确保了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

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者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随着版图的扩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予适当的司法保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科书

材料四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014年10月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材料二所述内容与材料一中的哪一基本原则相违背?为什么?该内容揭示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法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指出万民法逐渐取代公民法的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2017-09-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宝应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60年代前半期,中国政府与蒙古、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其中,中蒙有四千多公里的边界从未划定,地形复杂,再加上两国间的历史纠葛,蒙古对中国的戒心较重。为此,中方确定了以下谈判原则: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

——摘编自《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而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引发了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I

材料四过去14年,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以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上合组织事务,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共同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荣。

——李克强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上的致辞(2015年12月14日)

请回答:

(1)分析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4)据材料四,上合组织14年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人教版必修Ⅰ
材料二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 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 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 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 史 209 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者只 29 人。实际 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 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 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 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 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材料四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五 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 )、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
——《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两种表现。
(2)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察,我国在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些相应的政治制度?
(5)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现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