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7 道试题
1 . 圣德太子时期(574-622年),以儒学运用于日本的政治改革,主要以五经等儒家思想为依据,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其中许多条款的语言甚至是直接从五经和《论语》中搬过去的。圣德太子还派人到中学留学,一些学者在中国居留长达二三十年之久。这表明(     
A.东亚文化圈至此形成
B.儒家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的主流文化
C.中国先进文化推动日本社会变革
D.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建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实行契丹族原有官制,南面官负责农耕民族事务,仿行唐朝官制;西夏的中央机构有两套官称,一套是汉式,一套是本民族称谓。这表明(     
A.汉族文明具有影响力B.游牧民族开始建立政权
C.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建制D.民族战争十分频繁
3 . 历史学家金冲及认为:“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个时候采取这个措施是一个不得已而又很成功、有利于人民的措施。”该观点
A.否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B.认为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有优势
C.表明旧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D.肯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2021-02-26更新 | 684次组卷 | 1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2021-02-25更新 | 410次组卷 | 3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
A.清政府极力维护中央权威B.清政府统治秩序已经瓦解
C.儒家意识形态影响较深远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古代的杰出的帝王在中国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超过重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蓄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谂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接见参与疏泄工程的徽商代表,汪铨等人在扬州陈家湾得到亲见皇帝龙颜,闻其声的荣耀。更者,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这样的状况就促成了有关河工方面徽商的活跃。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

——摘编自曹水宪《康熙帝与徽商的遭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述秦始皇在行政制度创建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他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帝王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
7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三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典型事例。
8 . 1946年11-12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当时部分国民大会代表担忧:“……各党皆为会议中主体。必须主体完全存在,始终遵守,由此会议产生之宪法,方能有效。今共产党及民盟皆不来参加制宪,是政治协商会议之主体,已不完全存在,由此产生之宪法,安能期其有效。”这反映了
A.国民党坚持独裁,《中华民国宪法》不合程序
B.国民党力求实现三民主义
C.通过《宪法》结束了国民党一党专政
D.国民党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9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又开放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又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主动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B.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10 .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