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该学者意在说明雅尔塔体系(     
A.凸显大国强权政治色彩B.破坏了国际秩序稳定
C.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D.成为美苏交恶的根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以来,内地汉民族大规模移民实边,导致云南人口增长迅猛,对棉花、棉布、棉纱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加,民间资本借此大量涌入云南,进而催生众多商帮从事棉花、珠宝、玉石、生丝、茶叶的贩运。至晚清时期,活跃于云南大理市场的商帮、商人、商贩把外国来的洋货贩卖至内地,而且还收集、出售土货。各路商帮还把英、法等国需要的黄金、白银、黄丝、大锡、鸽、石磺等工业原料及山货药材、土特产品等主要运往缅甸、印度等地,尤其是腾冲商帮,其以贩运洋货、提供原料为主要业务,年出口黄丝迭30万斤。但英国于1886年把缅甸变为其殖民地以后,原来互通有无的商道,成为英国向西南地区倾销商品的通道。原来滇盐入缅,现在是缅盐反倾销于云南,输入云南的棉织品大量增加,输缅的中国土特产品呈现下降趋势。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主要对外商道被封锁,这反而给云南贸易带来了机遇,滇西成为进口棉花、棉纱转运的枢纽,进口棉纱、棉花量竞大幅度增加,出口生丝量竟亦有增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川滇桂各省商家鉴于海上运输棉纱的困难局面,乃转向缅甸,经云南陆路转运。云南腾越海关货检棉纱由1938年的18924担猛增至41022担,棉花由12472担增至15750担。进口货检总值由上年的国币200万元增至380万元。

——摘编自吴臣辉、周伦《试析清代至民国时期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商贸经济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至民国时期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至民国时期影响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在启蒙思潮与美国革命的冲击下,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

法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它要求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这样的要求注定了法国革命会超出一国的范畴,发展成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因为当时的欧洲还处于专制王权国家的统治之下,而法国大革命却推翻了这一政治原则,其必然会引起整个欧洲的反弹。

材料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各国之间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实质是原有民族国家开始将更多的“政治权力”相互让渡,依旧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文化权力”。这显示出欧洲民族国家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逐渐向一个新共同体中的经济文化单位转化。欧洲各国将维护本区域内独特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将防务、安全、社会发展等一般性的国家职能转交给了欧洲的相应机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作为“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功能弱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3-09-0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2022年8月,中国宣布免除非洲17国截至2021年年底对华到期23笔无息贷款债务。中国将继续通过融资、投资、援助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非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持续扩大自非洲的进口。材料体现出(     
A.中国外交优先方向发生变化B.中非经济进入共同发展的阶段
C.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增强D.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5 . 元代的商品税一般为三十分之一税收,有时比这还低,有的地方如大都还多年“置而不征”。政府鼓励大量的粮、棉、麻、丝、茶投放到市场,从而获取巨额税收,仅天历年间(1328—1330年)的商业税收就达七千六百万余贯。由此可知,元代(     
A.实行商业立国政策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
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D.商税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
2023-09-08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6 .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有多条主干道路,呈现出多网格式都邑布局,形成作坊、宫殿、祭祀等独立的功能分区,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态,井然有序、严谨明显的社会结构。这说明二里头(     
A.具备国家形态特征B.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C.交通系统发展迅速D.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2023-09-08更新 | 3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儒们秉持先秦儒家追求统一的观念,把大一统当作政治理想的首要大事,董仲舒明确提出,“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儒家认为无论是居于中央的“华夏”,还是分居四边的“夷狄”,都是汉朝天予统治下的臣民。汉代在管理四夷的机构上承袭了秦代,也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但是设官更加具体,职权更加明晰。在中央机构中,汉朝继承了秦的典客制度,典客的名称在景帝中元六年(前114年)被更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把“大行令”改称为“大鸿胪”。汉代对秦朝管理四夷的中央机构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所进行的改革,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与四夷交往频繁的现状,也表明了汉武帝对四夷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林先建《儒家华夷观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华夷一体”开明民族观,认为夷狄亦人耳。少数民族也因此将太宗尊称为“天可汗”。唐玄宗时延续了这种包容思想,秉持“中外无隔,夷夏混齐”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纳戎延狄,释放吐蕃俘虏,摒弃民族偏见,以至诚之心安抚四夷。在这种民族观的渗透下,唐代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实施了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设置民族机构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唐民族政策的认识。
2023-09-06更新 | 7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8 . 1853年和1855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两个法案,规定公务员在录用之前必须经过考试,但收效甚微。1856年,国会授权总统制定考试选拔领事官的规则,自此关于考试选拔的规则由总统负责制定。1871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文官改革委员会,并成为政府的独立机关。据此可知,美国(     
A.国会权力呈现下降趋势B.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C.总统决定国家政策方针D.不断探索官员选拔制度
9 . 1912年,中国出现了300多个各种大小政党团体。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这使得当时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蔚然成风。这表明当时(     
A.政党政治呈现活跃局面B.民主思想开始得到传播
C.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D.普通民众参政意识强烈
10 . 自1965年以来,美国内部的反对侵略越南运动不断加剧,到1966年有千百万美国民众参加了反战运动。1967年10月21日,美国当局阻止民众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反战请愿活动,使得此次人民反战和平集会变成了一场暴力冲突(如图所示为当时的场景画面)。这次反战运动(     
   
A.受到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影响B.根源于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
C.反映了美国社会矛盾的加深D.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全面危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