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2 .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 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4 . 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史料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明)苏琰《朱锁疏》
A.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B.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D.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吴楚芳:(1952年)解放军工作组驻在村里,斗那些地主恶霸。……群众意见大的就斗他们(村里的保长、甲长),然后把田地分给农民。……田地是按人头分的,我们家分了四五亩田,劳动力包括我爸妈、我,还有两个弟弟。

吴华发:19541955年龙塘村成立互助组,分3个互助组。互助组开始时,都是十家八家一组。……我家是1955年年尾入组的。……1956年年头就联组了,成立一个低级社,就是初级社。……后来又分成两个队了,太龙(人名)一个队,麦甲子(人名)一个队。

何沛良:1981年村里开始尝试分田到户。我们夫妻俩有8亩水田、5亩蔗地、1亩多花生地,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粮,很辛苦。农闲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做木工。

——摘编自万向东主编《珠海红星村口述史》

试从上述口述史料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说明其史学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汉至宋发生了明显转移,由北方的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江南的长江流域。下面是研究这一变化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甲: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变化


西汉唐天宝年间北宋崇宁年间
黄河中下游地区70.3%57.1%29.9%
长江流域20.3%38.1%54.3%

乙:北宋中期土地垦殖率

材料二   宋代东南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都为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而作出各种努力。在精耕细作农业的支撑下,“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故宋人称:“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并不夸张,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初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又增至700万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农业地理》

(1)材料一对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史料价值,请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捉拿康梁二逆演义》成书于戊戌政变后不久,是以康梁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其时事材源,既有京报或报刊转载的奏折、上谕等官书,也有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士大夫口耳之间流播的传闻,见于同时代书信、笔记等私家材料。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A.该书是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B.该书有艺术加工,史料价值低
C.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戊戌变法失败有其经济根源
8 . 殷商与封神

今年暑期,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并收获了大量好评,掀起了社会上讨论《封神演义》这部作品及其所戏说的商周史的新一波热潮。这部影片和社会热议也引发了部分同学的思考。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时间为历史事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历史上商末周初的历史距今约(     )。
A.5000年B.4000年C.3000年D.2000年
(2)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也使人们对商末的历史得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想了解当时的历史,下列史料中最直观可靠的是(     )。
A.良渚古城发掘出的宫殿遗址B.河南安阳发掘的甲骨卜辞
C.《史记》中对商朝历史的记载D.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对商朝的评价
(3)电影中将姬昌称为“西伯侯”,历史上周人所处之“西”地,地理位置上与下列今天哪个地区相近(     )。
A.陕西B.江西C.广西D.山西
(4)电影中商王通过控制人质、武力镇压等方式控制四方“伯侯”,展现了其对四方强大的控制力。历史上商王对王畿地区外的方国和部族的控制方式主要是(     )。
A.任命各级各类官僚进行控制B.层层分封同姓诸侯直接控制
C.相互独立发展无法实现控制D.利用政治文化影响间接控制
(5)关于周灭商的各类传说在历史上流传甚久,许仲琳创作的小说《封神演义》采用并发展了这些传说,使这一故事逐渐成型。可以推测这部书最可能成书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唐代中期C.北宋时期D.明中后期
(6)周灭商一事本是政权的更迭,但是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又变成了一则“人神两界”共同的争斗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身上的神话色彩,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历史上相关的文学创作对此事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
B.源自本土的道教在商周时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时间久远和史料缺乏给人们留下充足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D.史事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民间信仰和传说的内容
(7)如果将《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这部电影作为史料来看待,你认为它具有哪些史料价值?

材料一   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

——《尚书·微子》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尚书·牧誓》

材料二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

周人经过古公、文王、武王三世的经营,居然击败了商王国。但周人没有被轻易的胜利冲昏了头,他们处处都反思这一历史发展的原因,最后才认定了“天命靡(注释:无)常,惟德是辅”的理论。周人提出的“天命”观念,可以引申为两点:第一,统治者的治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第二,超越的力量,亦即上天,对人间秩序有监督与裁判的权力。这些观点,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突破。某一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这种观点摆脱了宗神与族神的局限,转化为具有普世意义的超越力量。统治者承受天命,即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要求,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是高超的理想,很难在真实的人生完全实现,但是,正由于有此理想,人间秩序的境界得以提升!周人悬此理想,可谓是中国文化上划时代的大事,不像别处以神意喜怒为标准的文化,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才走到这一步。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8)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总结商亡的原因。
(9)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周克商后是认同“天命恒常”还是“天命靡常”?请说明理由。
2023-09-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薄伽丘在《十日谈》里揭露教会的罪恶以及教徒们的虚伪,实际上批判的是宗教对人性 的迫害。但丁的《神曲》,用诗歌的形式来抨击教会的黑暗统治,揭露了基督教教义中的禁欲主义的罪恶。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的人物息息相关,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形式以小说和戏剧为主,这主要缘于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学样式的故事表现能力比较强,便于通过较长的篇幅来表达较为广阔的生活图面,便于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对于资产阶级进行思想宣传有很大的帮助。相对来说,诗歌和散文都是便于抒情的,但其表达内容有限,不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摘编自程颜、张海洋《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特点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指出其史料价值。
2023-09-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不同,如明万历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的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李晓燕《明清时期昊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