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家思想自孔子以后便分化为八个不同的学派,尽管自汉武帝以来,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在此时期内取得了相对统一的和明显的发展,但仍存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分。魏晋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受到其他思想的冲击。进入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也进一步动接,经学在此时期发展出了南宗和北宗两大派别。考察儒家思想的自身发展史,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儒家思想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内部的统一,这一状况,一方面不利于重新恢复和稳定儒学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封建中央集权的维护。

材料二   随着唐代社会政治的统一,也就必然要求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统一。在这种背景之下,唐代统治者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以及科举制在唐代的大力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儒学在唐代前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经学在唐代前期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唐初、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儒家经典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唐太宗于贞观四年(630年)命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主要以南北朝时期的经典义疏做底本,再由孔颖达作疏,在此基础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了统一,实现了儒学在其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内部统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科书,《五经正义》成为所有考生的必研之书,这就使得儒家经典得以在一个极大的范围内流传,大大增强了儒家思想在唐代社会的影响力。《五经正义》是由统治者官方颁布的标准定本,这就确保了儒家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使得其成为唐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也确保了其在与佛教和道教的争夺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儒家思想以经学的形式在唐代前期达到了其自身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冉《“安史之乱”与唐代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之前儒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问题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前期儒学发展的表现。
2024-02-29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历史试题
2 .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记载,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并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秦代这一做法意在(       
A.增强与诸侯争霸的实力B.提高冶铁铸造技术
C.促进土地的开发与利用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国封建王朝常实行强制分家析户政策,但仍有由几个同父祖的小家庭组合在一起的联合家庭。据史料记载,710—769年,唐代敦煌地区登记的联合家庭共9户,占比10.4%;820—876年则达到12户,占比51.2%。该现象的原因是(       
A.政府实行土断B.朝廷停编户籍C.两税法的实行D.人头税被取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仿汉制确定士族门阀时,“魏晋旧门,入魏仍有官宦,虽官品稍低,仍列于士族,次等士族以及本非士族者,只要入魏官爵显赫,也入士族,甚至上升为高门右姓”。这一举措(       
A.旨在瓦解东晋的统治B.打击了北魏守旧势力
C.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D.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2024-02-19更新 | 218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吴国封地郭郡所管辖的皖南地区,铜矿储量丰富,且铜质优良。《史记》还记载,“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这可以佐证汉初(     
A.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B.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C.中央集权存在重大隐患D.外儒内法理念影响地方治理
7 . 特赐及第是宋代科举体制外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途径。据《宋史》《通考》等相关文献记载,宋代被特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的多达一两百人,如状元梁题之子梁固、王安石之弟王安国就是特赐进士出身。宋代“特赐及第”(     
A.强化了君主专制B.提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
C.扩大了统治基础D.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 . 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昭王对巴蜀地区的板桶蛮夷实行过“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优待政策。汉朝历代皇帝和郡县长官也大多强调重农,特别是在农耕不发达的边疆地区。这些措施(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B.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交融
C.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开拓
9 . 据《嘉兴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嘉兴地区“比户以养蚕为急务……蚕或不登,举家聚哭”;此外,当地还形成了“蚕关门”和“蚕开门”的风俗,即在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直到采茧时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由此可推知,当时该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C.迷信思想影响社会生活D.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190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共3万7千余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一百万人,学习内容除传统的儒家经典外,增添了自然科学、绘画、手工、外语等课程。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这反映出(     
A.清末新政推动了社会变迁B.废除科举彻底改变了国人思想
C.留学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D.近代文化教育在全国得到普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