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联合国家宣言》所体现的主要精神及各项原则在《联合国宪章》里都得到了体现。在《联合国家宣言》上前后签字的近50个国家都成了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更重要的是,由于签字国家联合作战,打败了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及其仆从国。这表明《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贯彻(     
A.埋下了战后美苏对立隐患B.实现了世界的长期和平
C.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D.构建了国际秩序的根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公元1世纪,中亚兴起贵霜王朝,其发行的第一种钱币正面为希腊语铭文及赫尔迈欧斯半身像,背面为卢文铭文及赫拉克勒斯的立像;其后发行的钱币之一正面有希腊语铭文和国王骑马像,背面为卢文铭文和宙斯立像。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发展B.农耕经济呈现活跃局面
C.地区之间冲突持续频发D.希腊城邦文化影响最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任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的盛宣怀具体提出了设立“商办银行”的主张,他认为“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华资新式银行业的产生。中国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尔后中国出现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由此可知(       
A.中体西用思想得到成功实践B.清政府推动了金融业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D.外国经济侵略受到有效遏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历史年表。[要求:年表时段或时间表述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作答要素应包含阶段、时间(时段)、支撑史实、简要说明等。]
5 . 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以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为前提和基础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合作为导向,扩大各国利益的共同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参与全球治理则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将维护自身的国家主导权与优越的国际地位置于首要地位。中国强调各国主权平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美国更多地强调本国的主导作用,追求自身在国际制度中的优势地位。中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参与全球治理进程,随后逐渐扩展到网络和太空等新兴领域。美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领导者,参与面极广。两国进行过有效合作,但中国主张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美国则更加偏好单边主义和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中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注重世界的整体性和全球公益,强调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考虑问题,重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统筹协调。美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服从于国家治理需要,更加内向化,倾向本国国内事务。

——摘编自吴志成、李颖《中美全球治理战略比较》

材料二   自一战以来,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先后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颜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及后冷战格局三次重大转变。这些全球治理体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深受资本逻辑和权力政治的驱使,是一种典型的霸权政治和均势秩序支配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基本上摒弃了殖民掠夺的血腥手段,提倡“平等”“合作”“共治”等理念,赋予每个参与主体公平“发声”的权利,但这只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形式和手段而已,这完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完全是建立在大国之间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的。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体系本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排他性的“单边治理”体系或“西方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正日益暴露出世界权力结构深刻重塑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严重缺失的主体性矛盾和缺陷。

——摘编自殷文贵《批判与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变革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两国全球治理战略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变化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3-11-04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立国之初,具有危机感的朱元璋意到:官员队伍亟待整饬,廉政法制亟需推行。故颁布了多部廉政方面的法律,其中最著名的有《大明律》和《明大诰》,加大了惩治食官污吏的力度。朱元璋经常对官吏耳提面命,反复告诫他们要清廉为官,并命人编纂了教化官吏的典籍。为提高各级官吏的法律素质,朱元璋将通晓法律作为官吏考查的重要内容,经常表扬和越级提拔廉洁奉公的官吏。还设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提刑按察使司,三个监察机构互相杂糅、渗透,中央和地方形成双重监拉体系。并规定百姓可以通过通政使司告发贪官污吏,也可以直接奏达皇帝,各级官吏如有阻拦将严惩不贷。

——摘编自林雅璟《试析洪武年间的廉政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廉政法制建设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廉政法制建设举措的影响。
2022-06-0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汝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孟英(1808-1868年),浙江钱塘人,著名中医学家。其志"为人必期有用于世”“有用莫如济世,济世莫如良医”。1861年,太平军围攻杭州,被迫避难上海。目睹当时发生的惨剧,王孟英深感“国以民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乱天下;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故圣人疾与战并慎,而养与教并重也”,写下《随息居饮食谱》。当时上海难民聚集,“霍乱、臭毒、番痧诸证盛行”,王孟英重新修订《霍乱论》,题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虽为避难,王孟英依然参与了当时疫情的救治,在防控疫情上,其指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他还强调居住的房子不论大小,一定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并告知人们可以通过勤于除寡祛湿来进行预防,通过提供个人居所卫生来弥补公共卫生的欠缺。

——摘编自李相平《近代社会历史视域下的王孟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孟英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孟英。
2022-05-2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汝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复兴汉代教育传统,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教育成果,全面地加以发展,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均服从或从属于科举考试。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地方官学-府州县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实科专门学校。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发展,各种报刊上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连篇累牍,“今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而兵战、商战其事又皆本于学战”;认为教育乃“强国势之起点”“国家的强弱全在教育的兴废”。清末新政期间,随之出现了创设断式学堂的热潮。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马宝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的价值取向历史演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宣传的主要观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2-05-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汝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1920年,中国农村手织布所用机纱占需求总量的比重为86.9%,1936年为43.02%,机制布用纱的比重由1920年的不足5%增长到1936年的42.04%。这说明,当时中国
A.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B.机器织布业得到长足发展
C.纺织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D.深受国际经济大危机影响
2022-05-26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汝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张载学说的宗旨是要让人们体认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而摆脱一己小我的自私自利,礼人如己,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才能有真正的万世之太平。这反映出,张载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以民为本的理念
C.遏制私欲弘扬天理理想D.格物致知的精神
2022-05-26更新 | 31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汝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