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据《君士坦丁惠赐书》记载,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赐赠给了教皇。学者瓦拉(1406—1457)对此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君士坦丁惠赐书》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瓦拉的研究
A.反映了新教教义的政治影响B.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C.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D.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
2021-04-29更新 | 865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经常更换年号,通常每隔六年或四年即换一个新年号,象征新的开始。王莽代汉,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应天受命的新君,国号也改为“新”。据此可知
A.社会矛盾倒逼政府变革B.君主集权促进思想革新
C.主流观念影响政治行为D.政治权威源于文化演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城隍与传统文化

材料一   从先秦城隍的源起看,城隍本是作为自然神来崇拜的。从汉代开始,人们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化为城隍神。各地城隍庙崇奉的神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实体,多是正人直臣或造福地方百姓的忠烈义士在死后被追尊为城隍神。唐代开始,城隍崇拜得到普及。入宋以后,朝廷对祠神赐封的制度逐渐完善,城隍崇拜被正式地纳入国家祀典。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使民众主体意识增强,宋代树立的城隍神带有强烈的人格化色彩。人们的城隍崇拜已经糅合了诸如善恶报应、礼仪道德等思想观念。

材料二   自明代朱元璋确定了城隍的地位后,城隍崇拜在明清时期就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更强烈的政治色彩。明清时期将祭祀神祇与官员治理地方结合起来,《明史·职官志四》记载:“布政史掌一省之政……祀典神祇,谨其时祀”。明清时期,人们赋予城隍神的职能涵盖了民众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城隍神由最初守护城池的单一功能,演变为负责整个城市的秩序平安、水旱吉凶和冥间司法等事务。民众赋予城隍神最大的权限,上到国家的政治稳定,自然中的风雨雷电,下到百姓的升官发财,民间婚姻求子,城隍神无所不管。

——摘编自邢薇薇《郑州文庙、城隍庙所存碑刻资料整理与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隍崇拜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藏族聚居区和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之间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族聚居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汉藏茶马贸易最受重视的一个时期,明王朝直接控制着内地与西藏的茶马贸易。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四川威、松、茂州三卫以茶、姜、布、纸易马送京师。”

——摘编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茶马古道》

材料二   ……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仓卒非长驱。健儿犹饿死,安知我马徂。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羌马有权奇,胡马皆骀弩。胡强掠我羌,不与兵驱除。羌马亦不来,胡马当何如!

——摘编自《汤显祖诗集》卷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至明朝时期茶马古道兴盛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2021-04-23更新 | 554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1届高三二模(暨肇庆市三模)历史试题
5 . 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记述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汉书·王子侯表》
汉咸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货谷息过律免”《汉书·王子侯表》
A.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B.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
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
2022-03-22更新 | 1139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七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是汉代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汉代
文献出处
汉文帝指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于是“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汉书》卷四《文帝纪》
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汉书》卷八《宣帝纪》
汉顺帝“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后汉书》卷六《顺帝纪》
A.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推崇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C.出现了尊老的社会风尚D.完成了儒学理论的重建
2022-03-19更新 | 510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湛江市一模暨肇庆市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表为葡萄牙侵夺澳门的相关史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当时有许多盗贼麇聚(澳门),……中国人商讨除害的方法,……把这件事委诸葡萄牙人,并且答应:假如能把盗贼赶走,则把澳门给葡人居住。葡人……取胜。明末在华葡籍传教士曾德昭
《中国及其邻近地方传教志》
嘉靖三十二年,夷舶(葡萄牙船只)趋濠镜(澳门)者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货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贿许之。[明]郭裴《广东通志》
嘉靖三十二年,番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濠镜地暴诸水渍贡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初仅茇舍,商人牟奸利者,渐运瓴甓榱桷为屋,佛郎机(葡萄牙)遂得混入,……久之遂为所居。[清]印光任等《澳门纪略》
1557年,澳门这个中国南方的小半岛被租用了。[美]诺埃尔《葡萄牙史》
A.由“明末在华葡籍”可推知曾德昭的记载为一手史料
B.《广东通志》所载体现了葡萄牙早期殖民的部分特征
C.《澳门纪略》的史料细节更丰富,记载的可信性更强
D.《葡萄牙史》所记表明澳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租界
2022-02-25更新 | 37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材料一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缤、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

材料二   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

材料三   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唐代的礼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在婚姻成立上,《唐律疏议·户婚》记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媒约”的介绍是唐代婚姻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唐律首次提出了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禁婚以及宗教民族等一系列结婚的禁止性条件。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婚姻制度和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汉代婚姻制度注重“引礼入法”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概括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据记载,古代雅典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合格而忠诚的公民,满足不同职业的人才需求,建构了与其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教育体系。古代雅典公民教育体系的建构
A.有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实施B.使公民大会决策效率得以提高
C.缓和了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D.旨在培养不同层次的公民群体
2022-01-22更新 | 34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一记载反映了
A.希腊各城邦文化的优越B.罗马法的包容特征
C.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D.十二铜表法的来源
2021-11-09更新 | 1594次组卷 | 25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广东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