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3 道试题
1 . “祝融”是目前文献中所见最早被若干族群共同认可的祖先。春秋金文、战国竹简中存在不少有关追认“祝融”为祖的记载,《国语·郑语》出现“祝融八姓”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局部共祖现象普遍出现。这可用于说明(     
A.炎黄共祖之说被最新考古成果否定B.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民族间交流融合
C.血缘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
2 . 列班·扫马是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的马可·波罗”。1992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莫里斯·罗沙比的《来自上都的旅行者:列班·扫马及中西的首次旅程》一书,对扫马的西行进行了翔实的描述。罗沙比是“美国蒙元史学界权威学者”,在欧美学界影响巨大。撰写该书时,罗沙比在散佚的史料中发现了关于列班·扫马的只言片语。扫马曾用波斯文描述自己的西行历程,可惜原稿已佚,仅存叙利亚语节译本。罗沙比根据这一节译本,并结合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史料,生动再现了“逆向的马可·波罗”之旅。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B.权威史学家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更全面客观
C.史学研究需搜寻多元史料来进行综合论述
D.史学研究应该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古巴比伦文明流传下来的文献有大量关于借贷的记载,借贷一般分为实物和金银两类,官定利息,金银为20%,实物为33%。其中,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民事成文法较好地处理了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平衡,加大对高利贷的打击,严格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政权(     
A.重视维护商业活动秩序B.禁止民间商品交易行为
C.制定法律调整人身关系D.规范经营拓展商业领域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5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6 . 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到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这反映出(     
A.社会风气渐趋败坏B.社会价值观念转变
C.等级秩序遭到颠覆D.个性自由思想萌发
2024-03-26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西夏出土文献发现了一批契约,一些同立契者的姓名前明确记载与借贷者是夫妻关系,其中有的夫妻显然是不同的民族。《宋史·太宗纪》记载,北宋政府禁止党项族和沿边的宋朝百姓结为婚姻。这反映(     
A.西夏比北宋更进步B.西夏不受儒学影响
C.北宋敌视西夏政府D.政策影响民族交融
2024-03-26更新 | 24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表是关于传说中的神氏进行谷物种植及种植工具使用的相关记载。这些传说(     
出处传说记载内容
《白虎通德论·号》神农作耕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岛之人乃知谷食
《易传·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
A.证明了神农氏时期农业模式的变化B.体现出家国一体政治形态已形成
C.表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先进D.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如图是清人所绘《武昌汉口鸟瞰图》,清代《汉阳府志》载:“夫汉镇非都会、非郡邑,而人烟数十里,行户数千家,典铺数十座,船泊数千万,九州诸大名镇皆有让焉?非镇之有能也,势则然耳。”据此可知(       
A.汉口全国商业中心地位有史据B.武汉三镇的地理范围初步确定
C.《汉阳府志》中的记载更加客观D.图画与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2024-03-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纻,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A.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B.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C.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