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都(     
A.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B.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D.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024-05-11更新 | 66次组卷 | 38卷引用:内蒙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A卷)
2 .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发生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一变化(       
A.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侧重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D.标志着罗马法律的完备
3 . 1916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发表文章,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说明(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是未改变政体B.北洋军阀统治缺乏民众的支持
C.新文化运动旨在推动国民思想解放D.中共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4 . 关于五四运动,多数学者认同其为“爱国政治运动”“群众反抗运动”,也有不少学者为其贴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反传统运动”的标签。这表明五四运动(       
A.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B.使爱国救亡压倒了启蒙
C.展现了大众的磅礴力量D.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影响
5 . 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法令内容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皇帝)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缔约“由君上亲裁”……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
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B.开启中国民主共和历程
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D.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02年,梁启超《新史学》问世,主张要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的主张旨在(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B.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
C.激发国人的国家意识D.倡导反清的武装起义
2024-01-16更新 | 71次组卷 | 6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山东烟台,进口的“本色花布在1866年每匹价格大约仅为二两九钱到四两白银,1867年更是降到二两五钱到三两。”这种低价的洋布在中国(       
A.适合中国百姓的消费水平B.导致了关税主权丧失
C.抢占资本市场的大量份额D.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
8 . 《南京条约》签署后,某英国画家“受命创作”《南京条约签订图》。画中签约双方平等洽谈,右下角绘有“永远和好”的中文字样。后来,该画广为印行。其意在(       
A.掩盖英国的侵略行径B.扩大对华商品输出C.打开中国艺术品市场D.客观再现历史场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为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垦荒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B.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C.高产作物解决粮食短缺问题D.经济发展潜藏着危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清朝人口猛增,农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       
A.工商业超越了农业B.农业发展停滞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D.人地矛盾突出
2024-01-16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