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史》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     
A.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B.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
C.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D.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
2024-05-25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以下是学者对三个西方国家近代宪政进程的描述,序号与国家对应准确的是(     
①就像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永远难以满意的孩童,在海滩上一遍遍地、无休无止地用沙砾构筑他理想的城堡
②早期的政治分裂决定了除非诉诸强权,无法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振兴,结果一方面是权力的强悍跋扈,另一方面是宪政力量绵软无力
③政权的外形虽没有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
A.①法国②德国③英国B.①德国②意大利③英国
C.①法国②德国③美国D.①英国②意大利③美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家庭手工业者被雇佣,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到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其中在外国资本企业劳动的约占35%,在洋务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7%,在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中劳动的约占28%。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     
A.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D.标志着中国工业体系建立起来
2024-05-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法双方达成一系列合作协定。两国决定加强农业、农食、兽医和植物检疫领域伙伴关系,中方愿同法方打造“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的全链条快速协同机制。这一事件(     
A.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B.实践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深化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表明了中法携手合作谋求互利共赢
2024-05-25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建成了“南京城墙‘一张图’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系统”,后续还将在此基础上建成南京城墙“一张图”文物资源管理平台。这种做法(     
①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②有助于深化对南京城墙的研究
③完善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                  ④体现了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5-24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对下图所示区域分析正确的是(     

A.以移民方式向外扩张建立众多城邦国家
B.古代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C.形成古代历史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D.哈里发掌握该地政治、军事、宗教大权
7 . 如表为1862-1872年从澳门运出华工人数一览表,导致华工出国人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年代186218631864186818701872
人数2536666010712122061340721854
①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
②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
③洋务运动展开,提升了华工的劳动技能
④黑奴贸易被限制,殖民者寻找廉价劳动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 . 钟楼、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元明清时期担负着由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鼓楼里置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节气。民国时期,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钟鼓楼报时也随之废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钟鼓楼授时象征皇权统治   ②钟鼓楼报时废止折射政治变迁
③钟鼓楼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④钟鼓楼报时凸显社会等级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5-21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管子·治国》中写道:“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拥有民众的途径),治国之道也。”该思想(     
①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                  ②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③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注                  ④维护了周天子权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 . 1372年,朱元璋下令在乡里广泛设立申明亭。每里推选一个年高有德之人掌管其事,曰“里老人”。“里老人”除执掌教化外,还可调节民间纠纷。“里老人”所作的理断、裁决被法律赋予效力,“里老人”也由此被称为“无印御史”,颇受地方官员、乡里百姓的礼待。材料可以印证明朝(     
①实行优抚政策以缓和矛盾   ②借助道德教化加强基层治理
③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④认同民间力量维护社会秩序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