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理论与实践

材料:《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书中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虽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赣三省乃至全国豪绅阶级的痛恨,另一方面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并且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邓小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解读以上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2023-05-27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万载中学、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1)奠定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两国各自形成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试比较英美两国政体的不同
(3)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试从行使权利的原则和行使权利的主体两个方面比较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与西方议会的不同。
简答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805年)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罢宫市、五坊使(唐代朝廷的来办宦官,市场上抹夺猛于虎);第二,取消进俸;第三,打击贪官;第四,打击宦官势力;第五,抑制藩镇。此外,放宫女、宾乐女900余人回家,改革颇有成效,为百姓称道。但改革的阻力非常大,受到掌握实权的宦官和藩镇势力阻挠破坏,以失败告终。

改革过程中,顺宗病重垂帘问政.上传之事,要一经韦执谊,二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李忠言,五经顺宗宠妃牛昭容,才能为顺宗所知晓。历史中也有关于王叔文、王伾贪财不廉洁的记载。此外,领导改革的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文人。改革失败后,顺宗死于宦官之手,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均被贬谪。

材料二韩愈则因革新时不被起用,攻击革新党派为“小人乘时偷国柄”。说宦官掌控的禁军是“天子自将非他师”。苏轼(朋党论)中说:“唐柳宗元、刘禹锡始不陷叔文之党,共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名臣矣。”清人王鸣盛是知名学者,则说:“叔文与宦官为难,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立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官,跋扈之强藩。”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观遍他留下的文字则未见一丝悔意。

(l)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永贞革新的主要历史背景及失败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应如何看待永贞革新?

4 . 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二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1)材料一中,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依据材料一中的柱状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作出的历史贡献。

5 . 材料土耳其境内的黑海海峡,是俄国进入地中海的必经之路,也是其他大国从海上侵犯俄国的主要通道,但一直处于土耳其的掌控中。海峡问题是俄国外交三百年里最重要、最复杂和最尖锐的问题之一。1936年苏、英、法、土等九国就海峡体制缔结条约,承认了海峡的中立和苏联黑海舰队在此的弱势地位。

20世纪30年代末,欧洲局势的发展使土耳其成为大国新一轮权争的重要对象。经过各大国一系列的角逐谈判,苏联想控制海峡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二战爆发后,土耳其在德苏之间保持中立。

雅尔塔会议后,苏联已确定了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基本方针,不准备就此与英美进行详细谈判和交易。土耳其认为苏联在海峡问题上的目标就是使土耳其孤立于西方,最终被纳入苏联影响下的附庸国。1945年7月土耳其政府照会英美,正式就海峡问题向两国提出援助请求。苏联期望的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政策被彻底否定,苏联随即中断了与土耳其的缔约谈判。苏英美在土耳其的强硬对抗已成不可逆转之势。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已接受了在土耳其和伊朗的新重大利益,中东冷战的战略边界由此划定。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约。1953年,苏联宣布放弃对土耳其的所有要求。

——摘编自梁强《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黑海海峡问题(1939-194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土耳其争夺黑海海峡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5年后苏联解决黑海海峡问题的途径及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1930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材料三1960-1979年移民

1960年开始,中国经济与社会面临严峻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移民类型便是以精简城镇人口为目的的移民运动。在60年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斗争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提出了“三线”的建设规划(即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一线,西北与西南为一线),重点加强西北与西南地区建设。而为了加强这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发展,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调入大量来自东部省区的干部、技术人才、职工及其家属。从1968年其由“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迁徙影响更为广泛,但出于强烈的政策性干预与时代局限,其最终的移民成果相当有限。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上移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并且说:“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完成: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6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西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美国“边疆学派”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l9世纪清朝宗、藩(斜线部分)关系疆界图 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
问题:请从现代化的角度对中英疆界观进行评析。
2016-11-27更新 | 13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鹰潭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10 . 某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收集了一些法律条文。

甲同学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整理如下:

《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乙同学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看到了下列条文: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请回答:

(1)根据甲同学搜集的信息,概括《秦律》的特点?

(2)从乙同学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中,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制定《秦律》和《民法大全》的共同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