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米棉之战”

1949 年人民政府接管城市以后,面临着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的局面。10 月,上海投机资本家趁政府收购粮棉之机,大量囤积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联合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投机商,统一行动。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三日一小涨,五日一大涨,上海米、纱、煤油、火柴价格持续暴涨。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也对上海进行封锁,并断言共产党有本领打天下,但没有本领治天下,有本领指挥打仗,但没有本领管理经济。

面对这一局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集中调运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由中央财经委员会集中掌握。在涨价最猛的11月25日,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武汉、西安、广州、南京 8个主要城市统一敞开抛售,上海的国营花纱布公司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吞吐,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催征税收,进一步收紧银根,投机商资金周转失灵,纷纷破产。在掌握足够的周转粮之后,中财委又部署于 1950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五,在上海敞开销售大米2亿多斤,国营粮店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粮价连续数日下跌,使期待暴利的投机商不得不将囤积的大米全部蚀本吐出。经此“战役”,不法投机资本从此一蹶不振。

——据许毅 李正华《陈云领导的上海“米棉之战”》等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米棉之战,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结合材料评述“米棉之战”。
2024-05-14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2 . 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卫宏(东汉)《诏定古文尚书序》

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班固《汉书·地理志》

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白效咏《坑术士“新证”》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
(2)“坑儒”说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到唐代影响极为广泛。试对此作出解释。
2024-05-14更新 | 27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情况

国家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14335039350
德国162901230
法国610605550
美国3830970

英、德、法、美四国对外贸易增长情况表(单位:亿马克)

国家年份18731913增加百分比
英国126.25241.2591.125
德国60.6208.6244
法国60122.5104
美国47.5176.25270

——【德】阿柏特·诺尔登著,茅弓译《德国历史的教训》

材料二   1895年德国开始对外实施其所谓的“世界政策”。德皇威廉二世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张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启示》

材料三   为了控制中近东地区,1893年德国决定修建一条从柏林经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直到巴格达的所谓“三B铁路”,因城市首字母都为B,又称“三B计划”。

——据李伯重、韦森、刘怡《枪炮、经济与霸权》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俄与德国的宿敌法国结成针对德国的政治组合。上述材料信息对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什么帮助?概括说明理由。
2024-05-1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滇案”发生

“滇案”即马嘉理事件。18747月,英国派陆军上校柏郎率武装探路队约200人,非法探测由缅甸到云南的道路。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任命马嘉理作为翻译前往接应。次年2月,探路队由缅甸遽行闯入云南,遇当地群众盘查,马嘉理悍然开枪,打死打伤多人,群众反击,杀死马嘉理及其随行5人,柏郎率队退回缅甸。

英国的要求

18753月,英国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要求:中国政府应派遣一个调查委员,调查应在英国官员在场之下进行;准许印度政府派遣第二次远征队;赔偿十五万两银子;成立协议以确保英商贸易免受超过或多于正税和子口半税的一切征课等等。

“滇案”处理英国不断以撤使、断交及武力相威胁,并将各项要求扩大和具体化。18769月,李鸿章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顾问,与威妥玛签订《中英烟台条约》。主要内容如下:一、中国向英国偿款银20万两;派出使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订滇缅来往通商章程;英国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二、总理衙门应“照会各国驻京大臣”,请其会同该衙门就通商口岸的中外会审案件议定划一章程:“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使可派员前往“观审”;中外交涉案件,由被告所属国官员依本国法律审判。三、增开宜昌等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在沿江安庆等处停泊起卸货物;各口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新旧通商口岸尚未划定租界者都要“划定界址”。此外,《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进藏。

——据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提取“滇案”发生与解决的信息,说明清政府在中外交往中所处的地位。
(2)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024-05-1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的开放性

18世纪一些贵族家庭中的非长子因继承问题,拌落到中间阶层,但更多的出身贫寒的人则上升为中间阶层。以下为部分示例

人物事迹摘要

斯塔布斯
由最初的学徒成为具有良好工艺知识的镗刀医,由于他同时还是个小 旅店主,他设法把部分利润积储起来用作最初的资本,进入钢铁行业中,开 设工厂。

阿克莱特
1732年出生子一个贫穷家庭,的年就开位当理发学使,接受了严格的 手艺训练,从事理发业。1760年他取得了纺抄机发明专利证书,1771年同 别人合伙在话丁汉开设了第一家工肠,随后在德比附近的克尔姆幅德开设 纱厂。到1779年,这家厂已有129个纱似,雇用了300个工人。1780年他在曼彻断种的纱厂雇用了600多名工人。

书奇伍德
出生在当时并不富裕的瓷器小城镇伯斯勒姆。当14岁时正式拜长兄
为师,1752年,在斯托克平了两年陶工。1759年,他从15英镑的年租金从 堂见那儿租来一间茅屋、两座窑,还有厂房,又花了26英镑租了一 个制陶特盘,以年薪22英镑请了一正堂弟作为雇工。1766年,韦奇伍德斥
资3000英镑在伯斯勒姆的运河边上的地300英亩,动工兴建厂房。

——插编自舒小购(18世纪是国社会流动分析》

(1)概括表格中的三位英国人上升为中间阶层的共同历程。
(2)结合18世纪的历史背景,从其他职业的角度,补充两条这一时期上升为中间阶层的途径,并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开放性是如何体现的。
6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门罗主义”的演变

1823 年,门罗总统发表宣言,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即“门罗主义”。

1890年,哈里森总统组织召开泛美会议,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联盟,打着美洲联合的旗号,频频干预拉美地区事务。

1898 年,借口“缅因号”爆炸事件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1902 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就是以实力为核心、以武力干预为手段、以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

1903年, 策动哥伦比亚巴拿马省独立, 占领巴拿马运河区; 1906-1920 年间, 四次武装干涉古巴。

1903 年,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以美元代替枪弹”对拉美进行资本渗透,进一步排挤欧洲国家在拉美的经济势力。以尼加拉瓜为例,美国政府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了当地许多自然资源与铁路。1911 年,美国政府干涉尼加拉瓜财政部改组,彻底控制了该国铁路。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在世界政治的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决心尊重自己,因而也尊重邻国的权利”。

1934 年,美国策动谋杀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1935 年,参与镇压巴西民族解放运动;1937 年,在巴西制造法西斯政变;1954 年,策动武装叛乱,推翻了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权,从而使“睦邻政策”彻底破产。

——据李永龙《“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等

“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体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演变中的“变”与“不变”。
2024-04-28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掀起抢夺中国修筑铁路权的高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强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简表 (部分)

掠夺国名称(起止)掠夺方式开筑时间
沙俄中东铁路(满洲里—绥芬河)强修1898年
法国滇越铁路(昆明—河口)强修1903年
德国胶济铁路(胶州—济南)强修1899年
英国、德国津浦路(天津—浦口)借款1908年
英国京奉路(北京—沈阳)借款1898年
沪宁路(上海—南京)借款1904年
比利时京汉路(北京—汉口)借款1898年
美国粤汉路 (广州—武昌)借款1901年

材料二   1896 年,华俄道胜银行总办与清政府驻俄德公使在柏林签订《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沙俄将东清铁路掠夺到手,取得利用该路运兵运械,在铁路地段享有独占警察权等特权。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获得修筑山东境内两条铁路权,铁路沿线 30 华里内地区的开矿权以及为山东省各项工程投资、供货和提供劳务的优先权。

——李开弟《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898年 2 月,清政府批准修建粤汉铁路,计划依靠湖北、湖南和广东三省“自行承办”。4 月,清政府被迫与美国合兴公司达成了出卖粤汉铁路权利的交易,借款 400 万英镑,将筑路权授予合兴公司。美方极力拖延执行,并私卖股份给比利时公司,擅自决定与比利时共同修筑。三省广大绅商强烈要求收回路权,自行承办。

1905年8月,清政府废除与合兴公司合同,但被迫高价收回路权。9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奉旨督办粤汉铁路,召集三省绅商会议,决定三省“各筹各款,各修各路”。

1909 年 4 月,清政府与德、英、法三国银行团签订借款修路合同。在各界反对下不了了之。

1911年 4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又与德、英、法、美四国银行签订借款筑路合同,以湖南、湖北的厘金和盐税作抵押。三省人民一致奋起反对,各界掀起保路风潮。

——石耘《粤汉铁路修建始末》

(1)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把这种(铁路)建筑事业变成对……占世界人口半数以上的附属国人民,以及对‘文明’国家资本的雇佣奴隶进行压迫的工具。”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的这一论断。
(2)材料三关于粤汉铁路的坎坷历史,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有什么帮助?
2024-04-28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离不开其所实施的各类翻译政策。表3为某学者在研究“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时,整理的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文化战略中的翻译政策与实践。

下表

阶段措施简介
二战前民间机构的“译入”政策19世纪末美国介入亚太地区,需要了解东方文化以服务其国家利益,各类私立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民间机构开始对美国的对外文化政策施加影响。洛克菲勒基金会制定了多项资助翻译世界各国文献的策略和措施。在1935—1938年,资助了大量对中国或东方文献的翻译。还资助国际教育局翻译了涉及40多种语言的欧洲及拉丁美洲儿童文学作品。
二战期间官方机构的“译出”政策与针对欧洲的文化传播战略二战期间,欧洲文化遭到德国法西斯的破坏,美国政府趁机通过广播、报纸、杂志及图书等媒介对欧洲进行美国文化“译出”,践行了“通过文化实力引领世界”的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美国之音”专门介绍美国文化;在法国发行了报纸《战争中的美国》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风俗;翻译出版了3636074册图书。
二战后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译出”和“译入”的双重政策与美国的全球文化战略在1948年通过的史密斯—蒙德特法的授权下,联邦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书籍“译出”政策。成立了新闻署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对外翻译政策。据统计,仅1953年到1956年就有2900册美国书籍被翻译成46种语言,在全球的发行量高达2.8亿册,内容主要是美国社会、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及思想观念等。民间非营利性机构富兰克林图书项目也实施对外文化翻译战略,涉及到中东、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译出”的同时,也实施了文化“译入”政策。译入世界各国文化经典目的是帮助美国人了解世界各国文化。洛克菲勒基金会主要负责拉丁美洲文学的翻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官方机构的“译入”政策与维持文化霸权战略
随着文化霸权的形成,世界各国开始主动翻译美国的文学和学术著作,美国的官方和民间机构不再实施对外“译出”政策。为了应对世界各国对美国文化霸权的批评并维持和巩固其霸权地位,美国官方机构积极实施“译入”政策,以展示美国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包容,维持并巩固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该学者在研究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时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美国是如何通过翻译政策的不断演进来实施对外文化战略的?
(3)结合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谈谈你的认识。
9 . 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以农产品作为对外援助的一种补充形式,被称为“美国农产品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的主要条款

受援国可与美国达成协议,从美国获得贷款,依据当地的汇率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一般包括:小麦、蔬菜油、玉米、大豆、棉花、动物脂、面粉、高粱、大米等。

禁止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

美国政府通过向其他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获得当地货币,销售所得用作在当地进行外交活动、购买战略物资和推销农产品的经费,其余部分作为对受援国的贷款或赠款,但其使用须经美国政府的同意,并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督。

——据【美】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

材料二   1   19551957年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

商品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百分比
小麦46.120.2
玉米63.959.2
大米14.81.8
棉花43.635.5
大豆82.051.3

2   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节选)

时间概况
一战时期“小麦赢得战争”是一条重要口号。赫伯特·胡佛在战时和战后领导了粮食援助工作。
二战时期按照《租借法案》的规定,战时美国向欧洲盟国提供了6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援助。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总额120亿美元援助中,有1/3以上是以农产品形式提供的。

——据【美】美国全国计划协会研究报告、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等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为什么实行农产品外交的证据?说明理由。
2024-03-13更新 | 376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1年国营黄泛区农场小麦的丰产,黄泛区形成于1938年河南中牟县黄河的决口。国营黄泛区农场建立于1950年秋天,全场土地分布在河南西华县南部和扶沟县西北部。那里气候良好,土壤大部分是黄河淤积土,地势平坦集中。在1951年麦收时,农场组织了麦收指挥部,拟订了详细的麦收计划,全场各单位,直到生产小组,都按照统一的计划来制订计划和工作进度,做好拖拉机和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检修、运输工具的配备和康拜因试割等准备工作。在1951年的麦收、夏耕和秋种中,全场职工展开爱国主义丰产竞赛运动,如屡夺红旗的孙海山康拜因小组利用六号拖拉机康拜因收麦,创造了二十四小时收割小麦79050斤的新纪录。

8450亩土地上,农场每亩平均达到209斤的高额产量。比较河南全省总平均产量高出一倍,比较附近农民亩产量高出百分之四十。农场的丰产成绩,使附近的农民开始看到中国农业的美好远景。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学习采用农场的农业科学技术。

——据李春桂柳培良《国营黄泛区农场创造了小麦的大面积高额产量》,《人民日报》,1952228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1951年国营黄泛区农场小麦丰产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当时《人民日报》报道这一新闻的意图加以解读。
2024-03-13更新 | 327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