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朱元璋为地方官制定了《到任须知》,对县官的职责作了详细规定,其中包括:养济院孤老若干;见在狱囚若干,已完未完;本衙门吏典若干;各房吏典不许挪移管事,违者处斩;承行事务已完若干,已施行未完若干,未施行若干;所属境内仓场库务若干,支用若干;会计粮储,每岁所收官民税粮若干;鱼湖几处,岁课若干,备开各湖多少;金银(矿)场分若干,坐落何山川,所在若干;近海郡邑煮海(盐)场分若干;邑内及乡村官房舍,有正有厢若干;耆宿几何,贤否若干;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境内若干,各开;境内有学无学,儒者若干;境内把持公私,起词讼者有几,明注姓氏;好闲不务生理,异先贤之教者有几;本衙门及所属该设将禁弓兵人等若干,各报数目;境内士人在朝为官,作非犯法,黜罢在闲者几人,至死罪者几人。

——摘编自张献忠、崔文明《明代县域治理的实践与困境》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县官的职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初中央对县官职责的规定。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最后一卷文综考试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英国议会宣布:“立法机关及其制定法律的权力源自‘人民’。”20世纪以来,“人民”一词成为英国政治话语的重要内容。1940年英军敦刻尔克撤退后,“人民战争”这一话语在英国官方和民间的社会宣传中被不断提及。当时丘吉尔呼吁:“这不是部落酋长、王子、封建王朝或国家实现其野心的战争,这是一场关系国家事业的、人民的战争。”《百万同胞》等战时影片,也生动刻画了“人民战争”的场景。莱斯特郡牧师加农赖特指出自私自利与“人民战争”精神相对立。在1945年大选中,工党领导人艾德礼表示,要让这个国家对每一个人都公平,要让失业者、生病者、年长者以及贫穷者都能得到照顾。这个国家,要在乎他们,最终艾德礼竞选成功。对“人民战争”话语的接受和推崇也延续到战后初期英国的社会转型中。

——摘编自莫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的生成、传播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过去土地革命战争时代的中国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

——摘编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人民战争”话语产生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两种人民战争思想(话语)在二战后的不同影响。
2024·河北邯郸·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0年至1910年,欧洲城市人口约增长6倍。19世纪末,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还有16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巴黎是欧洲第二大城市、法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制造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很发达。巴黎人口在1801年为54.8万,到1851年达到105.3万,1896年则达到253.7万;1800年柏林版图扩大一倍,人口为17万,1890年则增加到160万。19世纪柏林不仅是德国的政治中心,且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金属加工、化工、机器制造、纺织、缝纫等产业蓬勃兴起,教育、科研和行政机构快速扩张,银行、商店和中心商业区也随之发展起来。

——摘编自付成双《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明显减少,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及更远的乡村地区迁移,更多的人口集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很多工业企业纷纷离开城市,向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转移,中等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随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如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中在西欧和美国表现较为突出。

——摘编自王子全《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城市化的新变化,并简析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 年, 党中央决定对“长期低产缺粮,群众生活贫困”的西北、西南一些地区以及其他革命老根据地、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进行“重点扶持”。 1982年底,国家经济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等9个部门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扶助农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要求农业、财政、教育、民政等各有关部门都要以扶贫为己任,协同做好农村扶贫工作。1983年11月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发展资金的使用实行无偿和有偿两种办法,1986年完善为发展资金的使用实行有偿、无偿相结合, 以有偿为主的原则。1986 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再次提出“国务院和有关省、自治区都要建立贫困地区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的建议和要求, 同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

——摘编自王爱云《1978—1985年的农村扶贫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扶贫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2024-04-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024·安徽池州·二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春秋时齐相晏婴继承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和与同异”。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与“和”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对“中”与“和”这两个观念加以联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断充实中和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陈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二   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认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

——摘编自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从宋朝大规模开发之后,苏州的市镇从明中期的102个到清末已经发展到264个,松江在同时期从59个增加到369个。清末之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江南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地区通过上海与国际市场联系,棉花、生丝成为江南地区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的加深,使乡村经济商业化程度更高。棉花、桑蚕也成为乡村中的主要产业。这一时期近代工商业也在市镇和乡村中兴起,无锡的缫丝厂从“1919—1931年的短短12年间新建了41个丝厂,比1904—1918年建10个厂猛增了4倍多。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乡村对市镇、城市的依附地位。然而,20世纪30年代之后,无锡全县桑田面积也急剧减少,由1930年的251037亩,骤降至1931年的150000亩,减少了40.25

——摘编自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有效的政权推动下,开始对江南乡村的改造。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生活结构被人民公社的合作社所取代,高度统一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农民思想的高度统一。1978年之后的乡村改革,土地重新回到农民自己手中,家庭开始重新作为生产、生活的单位,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江南乡村发达的在20世纪50年代被禁止的私营工商业开始复苏,乡村工业的繁荣,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

——摘编自郭伟平《明清以来江南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民间文化信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经济结构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乡村经济的变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当中国未开垦的土地要用完的时候,她的人口却开始加速增长起来。最大的推进是在1949年系统地采用现代的公共卫生措施以后,人口增长率从1949年以前数十年中每年不到1%一跃而为2%以上……劳动组织的改变并不是不重要,然而这种改变自身能产生多大效果,完全要看传统的技术中给提高生产率究竟留下多少余地。……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使用传统方法取得的粮食产量增长已经开始放慢,但是由于现代工业兴起而带来的对于粮食产量的需求,却开始加速增长……政府所采取的第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步骤是重新组织人民公社,以便减少管理和生产积极性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开始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法国每年进口500600万吨粮食……第二个重大转变是在现代资本投入上的大规模投资。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农村电气化扩大了,现代农具、电动机、水泵和其他机械销售量增长了,最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肥工业的发展。到1966年,化肥的进口量比1957年增加了1倍以上,国内生产也提高了78倍。

——摘编自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业措施转变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3·福建·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户自行文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1世纪中期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派专员对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专员向当事人询问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并将调查结果登记造册。该登记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12世纪起,英格兰封建庄园效仿威廉时期的做法,定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并登记造册。这一做法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据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以清查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各自历史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
2023-11-28更新 | 1770次组卷 | 1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素有尚武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我们可以追溯到先民们对力量和勇武的歌颂与崇拜,但中国的尚武精神一直追求的不是战争的延续和野蛮的厮杀,而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优秀成分。“尚武”是唐代蓬勃社会精神的真实写照,它真实影响着唐代文学的面貌。直抒文人墨客心中的万丈豪情与赤忱之心、高度发展的文化又催生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唐诗中描述“忽见山头水道堙,鸳鸯环甲被金鞍马上弯弓搭箭射,塞门看。为报乞寒王子大,胭脂山下战场宽。丈夫儿出来须努力,觅取策三边”。李唐王朝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辽阔的国土唐朝从士族到百姓,都显示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与勇武劲悍的追求,又促使唐代尚武精神历久弥新、更加昂扬,而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古典的武士精神。

——摘编自付婷《浅谈唐代前期的尚武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尚武精神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尚武精神的作用。
2023·辽宁·高考真题
真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5更新 | 1743次组卷 | 1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